•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藏高原如何保供暖?感受液化天然氣的進藏之旅→

2024-12-27 16:57: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進入冬季以來,各地冷空氣接連來襲,能源保供逐漸步入高峰期。在青海格爾木市到西藏拉薩市之間,有這樣一條能源“天路”,由於青藏高原修建天然氣管網難度大,加上西藏地區目前不産天然氣,從2011年起,一輛輛槽車從格爾木出發,源源不斷地將柴達木盆地的液化天然氣安全運送到西藏拉薩,主要用於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用氣等。

  

  這條能源“天路”單程114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4000米,高寒缺氧、極端天氣多發、道路經常積雪結冰,但運“氣”進藏13年來,一直都保持著安全運輸,這是如何做到的?

  運“氣”進藏 冬季保供進行時

  實時定位 獲取路上車輛動態

  總臺記者 崔建軍:我在西寧市的運“氣”進藏調度指揮中心。幾名工作人員正通過“車輛智慧管理系統”平臺的“實時定位”功能,來察看正在路上運輸的所有車輛的位置。一共有20多輛車在路上運輸,這兩天運輸也是比較繁忙的。

  

  通過實時定位,可以精確獲取這些車輛的相關資訊。比如,點開一輛車,不僅可以識別這輛車的車牌號,還能看到目前行駛的速度、當日行駛總里程、車輛的運作狀態和詳細的地理位置。一旦發現異常,可以借助系統及時與駕駛員通話聯繫。

  24小時視頻輪巡 全方位監測車輛運輸

  因為青藏公路路況複雜,為了更直觀地監測車輛運作情況,這個系統還會對運輸車輛進行24小時視頻輪巡,這得益於在每輛槽車上安裝的4個監控攝像頭。兩個在駕駛室內,兩個分別在車輛前方和後方,它們可以實時記錄車輛內外的情況。此外,這套系統還有報警分析報表等8大板塊、共108個功能點,全方位監測車輛運輸情況,保障運輸安全。

  

  真空絕熱保溫容器 確保“搓板路”運輸安全

  在這條能源“天路”上,“搓板路”很多,就是指路面非常不平整。因為青藏高原上多年凍土分佈比較廣,而凍土層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冬季凍土導致路面隆起,夏季凍土融化導致路面下沉,這種反覆的膨脹和收縮就使得路面形成波浪狀,被形象地稱作“搓板路”。

  

  可能有的觀眾就會好奇,長時間行駛在這樣反覆顛簸的路上,液化天然氣在途中安全嗎?會不會氣化?答案是安全。因為運輸液化天然氣的車輛罐體都是特製的真空絕熱保溫容器,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罐體中充裝的是液化天然氣,外層是一個殼體,內層罐體和外層殼體之間形成一個真空夾層,而且內層罐體上還包裹了多層絕熱材料,真空夾層和絕熱材料都會減少傳熱,從而確保運輸安全。

  一圖識別全線風險隱患

  

  除了“搓板路”,為了讓駕駛員能夠全面了解運輸路上可能會面臨的隱患,運輸團隊還繪製了一張“配送路線安全風險識別圖”,密密麻麻的紅字概括出可能遇到的風險隱患。比如,這是唐古拉山口路段的安全提示。海拔約5231米,也是整個路線上海拔最高的地方。這一路段從車輛上下坡、季節、早晚、天氣等多角度作出安全提醒,非常詳盡。

  

  從11月中旬開始,這條能源“天路”就開啟了24小時不間斷的運“氣”進藏工作。距離這裡700公里開外的格爾木市液化天然氣工廠,幾輛槽車正在加裝液化天然氣,準備運往拉薩。

  天然氣液化工廠:運“氣”進藏的核心中樞

  青海格爾木市的天然氣液化工廠是運“氣”進藏的核心中樞,從青海油田澀北氣田通過管道輸送來的天然氣,在這裡加工成液化天然氣,再通過專用的槽車運往西藏拉薩。

  翻山越嶺 液化天然氣送上高原

  總臺記者 葛修遠:我在格爾木天然氣液化工廠的裝車區,這座工廠是為向西藏運輸天然氣而專門建的,這是運輸液化天然氣的專用槽車。

  

  運輸天然氣,除了我們熟悉的通過管道運輸氣體外,還可以將天然氣液化後運輸,也就是將天然氣冷卻到-162℃後變成液體,運輸到目的地後再重新氣化來使用。這種輸送方式,能為沒有鋪設到天然氣管道的地區高效提供天然氣。

  

  槽車從海拔2815米的格爾木出發,開到100多公里外的西大灘時,海拔就已經上升到4110多米,經過崑崙山、沱沱河、雁石坪,到達青藏公路的最高點,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在這裡,運輸車隊不但要面臨高寒缺氧的挑戰,還要時刻應對高原凍土導致的起伏路面等特殊路況,“搓板路”在這裡尤為明顯。翻過唐古拉山,海拔就開始緩緩下降,經過那曲、當雄,最後到達海拔3658米的拉薩,可以説這一路是翻山越嶺。

  溫度極低 零下162℃ 灌裝緩慢進行

  因為液化天然氣溫度極低而且帶有一定的壓力,為了保障安全,灌裝速度很慢,大約需要2小時才能灌滿一台可以運輸21.5噸液化天然氣的槽罐車。

  

  安全員也密切監測著介面的狀態,他們手中測溫槍顯示輸送管道的外壁大概是零下44℃,而管道內的就是零下162℃左右的液態天然氣。因為溫度極低,所以操作員戴著特質的防護手套進行操作。

  作業規範檢查嚴謹 保障嚴寒運輸安全

  要保障行車安全,不僅司機狀態要好,車況也要好。每輛槽車除了司機外,還配備了一名押運員。發車前,要檢查車輛的輪胎、線路等,還要對罐體,特別是閥門進行仔細檢查,防止路上因為顛簸鬆動,出現液化天然氣流出等情況。

  

  在車尾有一個操作箱,可以對罐體內的氣壓進行調節。如果罐內氣壓出現異常,司機可以通過放氣來保持罐內安全的氣壓狀態。除了這些,特製的防滑鏈、乾燥桶等也需要定期更換,保障車輛設備能在嚴寒中正常運作,應對青藏高原上惡劣的天氣。

  提前檢修 全力保障冬季天然氣供應

  

  工廠中心有一個總容積5000立方米、可以裝下2600噸液化天然氣的儲存罐。這裡的天然氣從哪來呢?它們來自230多公里外的青海油田澀北氣田,那裏也是西藏、青海、甘肅三省區天然氣供給的氣源地。為了確保今年冬季的天然氣供應,從今年5月開始,青海油田各氣區就開始了檢修工作,為冬季保供提供高效運作的基礎。

  跋涉千里“天路” 跟著“氣”車去拉薩

  在青海格爾木的LNG工廠裏,已經有完成裝載的液化天然氣槽車,準備出發。它們將通過青藏公路,翻越海拔4768米的崑崙山口,穿越可可西裏保護區,還要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跋涉千里“天路”,把天然氣送到目的地拉薩,這一路都會有哪些經歷呢?

  近期,保供任務緊張。吃過晚飯,楊成福與同事駕駛著3輛槽罐車出發了。從格爾木到拉薩,總路程1100多公里,需要走上兩天半。每隔四個小時,他們都會停車休息。為了保證運輸的安全,每輛車上還配備了一名押運員。

  

  押運員 楊成源:我們拉的是危險品、易燃易爆的物品,要保證司機不要疲勞駕駛,不要超速行駛,要穩駕慢行。

  一路上,檢查車輛狀況是兩人需要不斷反覆進行的工作。在穿過可可西裏自然保護區時,高原凍土層已經把這段路變成了搓板路,通行車輛要經歷長時間的劇烈顛簸和嚴重的車身傾斜。

  

  駕駛員 楊成福:要檢修輪胎、鋼板、氣囊,這些咱們該檢查的都要檢查。因為前面路段不好走,全都是顛簸路段,也就是從這到唐古拉山大概有300多公里。

  顛簸的路段,要求駕駛員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時關注路況和車輛、罐體安全。由於路程距離很長,當行駛至唐古拉山鎮時,駕駛員會在這裡進行休整,準備第二天翻越唐古拉山。

  

  清晨,楊成福和同事又繼續他們的路程。今天,他們要翻過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

  唐古拉山地區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大風降雪。這段時間降雪較少,路稍微好走一些。但是由於狹窄的道路和長距離的爬坡,駕駛員也必須放慢速度,謹慎駕駛。

  

  總臺記者 王碩:青藏公路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其中的最高點,也是路上高寒缺氧、大風、凍土等影響最大的路段。槽罐車正在通過這一路段,當翻過這個山口,海拔將逐漸降低,駕駛難度下降,但仍然有500多公里的路程才能到達拉薩。

  駛入拉薩天然氣站,來自青海的天然氣在這裡經過氣化,再通過一條條管線被送到拉薩的千家萬戶。運“氣”車的每一次出發,都是在為能源安全運輸保障作貢獻。無論前方有怎樣的艱難險阻,他們都將使命必達。

  投運至今 已累計為西藏供氣4.75億立方米

  那麼這些來自青海的天然氣,對西藏拉薩的居民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改善?這些年,青海共給西藏運送了多少天然氣?

  每年11月中旬開始到次年的3月,是拉薩天然氣供暖期,也是用量高峰期。在拉薩的天然氣站,剛剛運抵的液態天然氣正在加熱變成氣態,再通過管道輸送出去,加熱過程中産生的水蒸氣,讓整個氣站罩在白霧之下。依託青海送來的天然氣,2012年,地處海拔3600多米雪域高原的拉薩市開始天然氣供暖改造,2018年實現全市天然氣供暖全覆蓋,熱流源源不斷從暖氣管道輸送到各家各戶。

  

  拉薩居民 益西曲珍:供暖之後,家裏特別暖和,一進家門就感覺暖意融融的。供氣也相當穩定。以前沒供暖的時候,手腳總是冰涼,得裹得嚴嚴實實。

  記者了解到,進入冬季保供期以來,每天運“氣”進藏的車輛有70輛左右,供氣能力最高達到每天40萬方。

  

  某物流青海公司負責人 盧強:冰雪路面車輛爬坡極易打滑,風吹雪的特殊天氣,駕駛員看不清前方道路,青藏線遠近都是青黃相接的路面,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

  某天然氣青海公司負責人 李翔:運“氣”進藏項目投運至今已有13年,累計為西藏自治區供氣4.75億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103萬噸,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西藏居民生活品質。

  不僅如此,結合西藏的規劃,未來還計劃新開發那曲、林芝等地的天然氣利用項目,綠色清潔能源的使用不斷在青藏高原推進。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