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龍須溝”變身“一庫碧水” 來看十堰泗河的生態蝶變

2024-12-09 15:55: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12月12日,南水北調將實現全面通水十週年。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泗河是十堰穿城而過的一條河流。這裡的水質曾長期為劣V類水體,被當地人稱為“龍須溝”。十年間,泗河從曾經的藏污納垢、蚊蠅亂飛,到如今乾淨清澈,奔流北上。

  十堰泗河:“龍須溝”的蝶變

  泗河,是漢江的一級支流。記者來到十堰市茅箭區泗河支流馬家河段時看到,這裡不僅有東風公司鍛造廠等多家工廠,河的兩岸還分佈著大量居民社區。20世紀70年代,張岩跟隨父親從吉林長春來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設,從小就生活在泗河邊。

  十堰市茅箭區陳羅橋社區居民 張岩:這裡當時是臭水溝,是排污的一個河道。雨水還有生活用水的味兒特別大,老鼠、蟑螂、蚊蟲特別多,而且夏天時間長。我們從東北過來被咬一身包,受不了。

  200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湖北十堰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開始大力整治包括泗河在內的河流污染問題。泗河城區段重點支溝13條,條條支溝又涵蓋無數條小溝。

  十堰市生態環境局茅箭分局負責人 胡華鵬:過去管網不健全的時候,污水通過滴漏沒有收集到位,有些直排到河裏。

  為了找到泗河污染源,十堰市先後關停轉産高耗能、高污染企業560多家,拒絕環保不達標項目160多個。通過清水還河、混流水進微站處理、高濃度生活污水接入市政管網,讓三股水流各行其道、各得其所,達標入河。

  十堰市生態環境局茅箭分局負責人 胡華鵬:這是我們的治理的結構圖,污水進污水管輸送到下游的污水處理廠。讓山水等清水,雨水直接還河,增加河道的生態基流,讓河道水清河暢。混流水我們在下游也建了個微站,在微站處理達標之後還河。

  記者來到茅箭區一小區內,這裡正在進行雨污分流工程的建設。這些年,十堰全市已累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600多個小區,最後未完成改造的幾十個老舊小區,預計今年底全部改造完畢。

  同時,十堰市住建部門,還加大了新建小區雨污分流監管力度,讓新建小區雨污分流管道建設從設計初期就做好規劃建設。在一個新建小區,記者看到這裡的雨水,甚至空調水都做到了有效收集和利用,用於小區日常綠化和街道灑水。此外,十堰市還加大了城區雨水減排工程建設。

  十堰市住新局供排水監督管理處主任 肖劍:這個項目總投資是6800萬元,我們把2.3平方公里保留山體的降雨直接送入到下游的馬家河,直接供到丹江口水庫供清水,整個馬家河流域的河道的水生態、水環境能夠更好。

  十堰:調整鄉村産業結構 保碧水北送

  十年來,十堰在加大泗河城區段治污的同時,也對泗河流經的農村的生活和生産污染源進行個性化治理,確保流入丹江口水庫的水質達標。

  記者在十堰市茅箭區康家村看到,這裡建設了完善的微動力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通過這樣的設施,就能把流域內的所有村莊生活污水,進行全收集、全處理,達標之後再排放。

  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康家村黨支部書記 王鋒:這個片區17戶58人的生活污水經過了過濾沉澱,最後形成了清水,並且這些清水用於灌溉草坪。

  十堰市在城鎮流域治理過程中,還實行管溝同改、水岸同治,籌集300多億元,建成11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和2570公里污水收集管網,從根本上解決了鄉鎮及農民生活産生的污染源。

  農業生産污染源由於涉及面廣,治理起來更需要耐心和方法。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是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近幾年,十堰市開始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中藥材産業。

  十堰市農科院黨委副書記 正高級農藝師 封海東:中藥材是一種特殊的農産品,它對農藥、化肥的施用有嚴格的要求。這個與確保十堰“一庫碧水永續北送”不謀而合,所以十堰重點發展中藥材産。

  目前,十堰制定下發了中藥材2023-2030年産業發展規劃,把黃連、黃精、天麻、連翹等七大中藥材作為重點發展品種。

  十堰市農科院黨委副書記 正高級農藝師 封海東:目前沒有施任何化學肥料,到了秋冬季,山上的落葉直接就到盆子裏。這種葉子過一段時間之後自然就會腐熟,腐熟之後又變成肥料。這都極大地減少了化學肥料的施用量。

  同時,十堰市還大力發展傳統蜂蜜産業,記者在十堰市茅箭區採訪中看到,幾乎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蜂蜜産業,僅茅塔鄉、大川鎮年産蜂蜜就可多達10萬餘斤,實現綜合産值800多萬元。不僅如此,十堰市各區縣還重點發展文旅産業,規模以上的文旅企業由2017年62家增加到2023年275家。

  十堰市茅箭區副區長 冉瑤函:近年來發展了35家特色民宿,178家農家樂,帶動旅遊綜合收入達到3.5億元。

  據有關部門統計,十堰市文旅、中藥材、蜂蜜等綠色産業的發展,讓十堰市農藥化肥用量分別連續10年負增長,入庫總磷負荷也在不斷降低。如今,由於多項保護舉措的實施,泗河水質有了根本性改變。記者在泗河一水質監測站看到,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三項水質最重要的指標,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總臺央視記者 王琰 梁麗娟 邵海成 徐之昊 張昊)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