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中國行丨這個成就了不起!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瀕臨滅絕走向繁榮發展

2024-12-06 14:41:00
來源:海南日報客戶端
字號

  2024年12月6日海南日報A08/09版版面圖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瀕臨滅絕走向繁榮發展

  這個成就了不起!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惠

  從瀕臨滅絕走向繁榮發展,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用了15年——

  北京時間12月5日晚,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等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以下簡稱《急需保護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已經傳承3000餘年。掌握該技藝的黎族婦女在20世紀50年代約有5萬人,到20世紀70年代數量減少了一大半,2009年時人數已不足1000人,且多為年過七旬的老人。這項技藝的傳承一度陷入危機,瀕臨滅絕。

  在東方市文化廣場,千名群眾共織黎錦。(資料圖)

  2006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名錄》。隨後,省委、省政府對這一技藝的保護高度重視,各級政府部門先是開展了大量的普查與保存工作,其後又從多方面推進傳承發展。如今,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已增至2萬餘人。

  東方東河鎮玉龍村,符拜賢祥、符現相、符仁玲(從右至左)等祖孫三代展示黎錦。 (資料圖)

  據悉,該遺産項目是海南省黎族婦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纖維製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傳統手工藝。在認識和利用植物纖維、染料的長期實踐中,黎族婦女逐漸發展並形成了由紡、染、織、繡四類技藝構成的完整體系。以此製成的紡織品,如貫首衣、被單、筒裙、頭巾、花帽、壁挂等,統稱為“黎錦”。

  小朋友在三亞傳承學習黎錦技藝。(資料圖)

  目前,海南正在擬制《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髮展五年行動計劃(2025—2029年)》,爭取到2029年,全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傳承發展體系更加健全,保護傳承水準全面提升,産業化發展更上臺階,國際國內傳播更廣泛更深入,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亮麗文化名片。

  “轉名錄”意味著該遺産項目因經過保護、發展而壯大,存續力不斷增強,不再瀕臨滅絕。

  這個成就了不起!

  黎錦印跡

  2009年

  10月1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海南省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成功申報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

  2010年

  8月20日,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成立海南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領導小組的通知》,加強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2011年

  8月15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五年規劃(2011—2015)》印發

  2017年

  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第一個四年履約報告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審議通過

  2019年

  9月6日—9月12日,由省政府指導,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辦的“黎錦經緯記:守護與傳承——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與傳統遊戲、方言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在法國巴黎舉辦

  2021年

  5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髮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2023年

  5月—10月,文旅部擬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請

  2024年

  12月5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本文文字整理/劉曉惠

  在世界舞臺描繪更多海南“錦繡”

  作者彭青林

  古人有雲:“黎錦光輝艷若雲。”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黎錦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

  北京時間12月5日晚,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以下簡稱《急需保護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代表作名錄》)。從“急需保護”到“代表作”,不僅在我國尚屬首次,在國際層面也不多見,充分彰顯了海南在非遺傳承保護上的顯著成效,因而受到國內外矚目。

  黎錦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代表性作品,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就見於文獻記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遺我古(吉)貝布”的詩句,元代黃道婆學習黎錦技藝改進江南地區的棉紡技術,極大推進了紡織業的發展。“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2009年成為我國第一批列入《急需保護名錄》的非遺項目。此次“轉名錄”,標誌著海南非遺保護傳承邁上新的臺階,也更加堅定了海南人民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考察調研時,專門察看黎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親切囑咐要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黎錦不僅具有燦爛的外表,更蘊含著流傳數千年形成的獨特歷史、工藝和審美價值,以及豐富的精神內涵。海南牢記囑託、守正創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探索保護傳承珍貴文化遺産的“海南經驗”,為世界貢獻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中國方案”:一方面,賡續獨有歷史文脈,將非遺保護寫入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加強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撐,建立科學的非遺保護體系;另一方面,不斷創新形式和載體,持續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推動非遺産業化發展,並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這項文化遺産走近群眾身邊、融入現代生活,激發自身“造血”功能,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今,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已從不足1000人增加到2萬多人,36家黎錦企業、工坊、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組成了黎錦産業聯盟,産品遠銷海內外,黎錦産品的市場接受度和競爭力不斷提升;連續四年舉辦的“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吸引了全國相關行業和文旅單位的廣泛參與;2024年9月,黎錦走進巴黎時裝周的秀場,受到國際時尚界的關注……黎錦正在成為海南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之一。

  當前,海南正在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文化強省目標,進一步總結發揚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傳承過程中形成的“中國方案”和“海南經驗”,無疑具有更加強烈的現實意義。黎錦傳承的成功,也充分展現了海南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在文旅融合、文化産業和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我們要繼續堅持守正創新,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法論指導下,推動更多文化産業契合發展趨勢、體現海南特點,促進傳統文化産業提質升級,努力打造“兩個高地”,即在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中打造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高地和在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中打造國際文化交流合作高地,不斷提高海南文化傳播力、輻射力、影響力和文化産業競爭力。

  眾説黎錦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凝結了黎族先民的智慧與心血,體現了他們極具創造性的智慧。

  衷心祝賀“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項了不起的海南非遺技藝將翻開嶄新的篇章。

  在該項技藝成功“轉名錄”的基礎上,省文化館、省非遺保護中心將繼續推動該技藝的保護、傳承、傳播等工作,讓這項技藝以更新潮、有趣的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大家共用保護成果。

  ——省文化館館長(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虹霓

  聽到“轉名錄”的好消息,我十分振奮!

  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那時,我看到從小熟悉的黎錦被打上“急需保護”的標簽,常常感到惋惜,也暗暗決定以後要為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出一份力。於是,我大學時便産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想把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技藝發揚光大。

  走上黎錦創業之路已7年多,我一直在努力,開發更新潮的黎錦産品、參加各大會展打開黎錦銷路、發動更多家鄉的織娘加入我的創業隊伍……以前,黎錦只是我們日常穿的衣服;現在,黎錦成了走向世界的商品。

  我相信“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在“轉名錄”後,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我會繼續將黎錦與現代時尚元素結合,賡續黎錦之“技”,創新黎錦之“藝”,讓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煥發新光彩。

  ——東方黎錦之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符其榮

  我今年69歲了,自幼跟著母親學習織黎錦。這些年,我親眼見證了政府部門、非遺傳承人、企業如何幫助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瀕臨滅絕走向繁榮發展。“轉名錄”的成功,是對海南這15年非遺保護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所有致力於保護和傳承這一技藝的人們的鼓勵,我深感欣慰!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這項古老的技藝感興趣,並學習使用傳統工具和材料,探索將黎錦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新方法。我堅信,只要我們繼續努力,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一定能帶著先人的智慧結晶永久流傳。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容亞美

  詩話黎錦

  “遺我古(吉)貝布,海風今歲寒”

  ——北宋文學家蘇軾《和陶擬古九首其九》

  “海南所織,則多品矣。幅極闊不成端正,聯二幅可為臥單者,名曰黎單”

  ——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嶺外代答服用門》

  “黎錦光輝艷若雲”

  ——清代進士程秉釗《瓊州雜事詩》

  “便坐紡織黎錦單,拆雜吳人採絲致”

  ——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黎女歌》

  “五色斑布以(似)絲布,古(吉)貝木所作……欲為斑布,則染之五色,織以為布”

  ——三國時期吳國人萬震《南州異物志》

  圖觀黎錦

  11月22日在三亞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上,黎錦圖案環繞全場,黎錦服飾閃亮登場,備受矚目。

  如今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從2009年時不足1000人增長到2萬多人。

  9月30日,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揭牌在展館四樓設置了“衣被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展”,介紹歷史淵源、四大技藝、黎錦精品、保護實踐,深受遊客喜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