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高質量發展看中國 | 大慶:繪就新型工業化城市新畫卷

2024-11-04 21:32: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大慶11月4日消息(記者龐淼 見習記者張瀚予)10月21日,全國首家省直創意設計中試基地,在大慶高新區黑龍江多維時空自由制造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這意味著大慶市在打造數字經濟轉型新引擎領域邁出重要一步。近年來,大慶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對照建好建強“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定位,著力構建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係,加快建設世界著名的資源轉型創新城市、中國新興的數字深度融合城市、全省領先的高質量發展城市,打開轉型振興發展新局面。

  龍鳳區:“油頭化尾”動力強 錨定“新”篇再出發

  大慶市龍鳳區堅持工業立區,拓展鞏固“綠色化工”主導產業,依托中石油大慶石化的地緣、原料、技術、人才和配套等優勢,著力發展下遊精細化學品,開辟“油頭化尾”全產業鏈閉合發展新路子。形成化工新材料、石化裝備制造、石化服務產業集群。

  依托大慶石化MTBE原料優勢,大慶漢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抗氧化劑產品全產業鏈的完整閉環,打造了國內同行業在該領域最長產業鏈。該公司堅持以科技驅動生產的理念,與華東理工大學、大慶化工研究院、大連物化所等大型科研機構達成長期合作,還成立了“張宗超”千人計劃工作站,保障研發和技術實力在國內領先同行。據了解,公司自2024年3月試生產以來已實現產值1.81億元。

  大慶海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11月投產,設計產能為10 萬噸/年。“公司定位于高端聚丙烯樹脂生產業務,主營業務以大慶石化公司丙烯為原料,生產聚丙烯高端纖維料、熔噴料、PPR管材專用料等,產品廣泛應用于醫療器械、一次性醫療用品、管材、汽車及家電配件加工等領域。”大慶海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玉國介紹,2024年度預計生產聚丙烯樹脂產量12萬噸,營業收入9億元。

  在全力集聚工業新動能的同時,大慶市還加快打造“無廢城市”步伐。

  大慶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15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年處理生活垃圾54.75萬噸,配置3×500噸/日機械爐排焚燒爐與2×15MW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于2023年12月投產運行。

  

  生活垃圾處理間(央廣網發 大慶市委宣傳部供圖)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不僅實現了垃圾的減量化處置,還極大改善了城市環境,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全年發電量1.98億KWH,能滿足16萬戶居民的一年的用電需求,一年可節約標煤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萬噸。

  大慶市龍鳳區,向“新”而行,向“新”而進,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著力鞏固主導產業、做強支柱產業、壯大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正奮力走出一條龍鳳產業跨越式發展之路。

  高新區:集聚“專精特新”“小巨人”硬核支撐

  大慶數字創意設計產業園坐落于大慶市高新區,是中國數字創意產業融合應用領域頭部企業,主要涵蓋文博科普、文旅商業、兒童發展、數創產品、國際業務五大板塊,提供以數字化創意展陳為主的整館綜合解決方案、沉浸式主題夜遊全案、城市夜間光影秀解決方案、光影主題樂園整館規劃設計、交互式數創單品等服務。

  “園區擁有專利12項,自主研發百余款交互產品、500余個應用場景,產品和項目遍布69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數字創意產業融合應用領域的中國標簽。”大慶數字創意設計產業園運營總監趙金鳳介紹。

  在大慶溢泰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臺臺機器正有序運行。大慶溢泰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是以砷化鎵、磷化銦等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構建了國內產業鏈配套最完整、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砷化鎵半導體材料制造基地,被工信部評定專精特新“小巨人”。

  走進黑龍江多維時空自由制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50臺3D打印設備嗡嗡作響。航空壓氣渦輪、小衛星輕量化殼體結構件、顱面骨骼植入修復假體、九龍壁浮雕……這些產品都能從“魔盒”中打印出來。

  黑龍江多維時空自由制造有限公司是高新區的明星企業,是國內知名的“文化芯片”生產車間。“一個孫悟空雕塑大概在1000層以上,通過圖案一層一層堆積,完成一個立體產品的成型,制造時間在3天左右。傳統工藝一些鏤空的細節、精準的造型需要10天以上。”黑龍江多維時空自由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蘇亮介紹,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會以智能化、增材化、綠色化的理念去進行產品設計,具有一體化、復雜化、輕量化的特徵。公司瞄準裝備制造、城市更新以及文化消費三個方向重點發力,今年企業將力爭實現2億元的營收。

  大慶高新區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發揮科技創新“增量器”作用,高標準建設“一區一圈”,建強用好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集群,築牢高質量發展“硬核支撐”和“強勁引擎”。

[責任編輯:李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