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眼丨從5個關鍵詞,讀懂習近平甘肅陜西考察行程
9月10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並主持召開重要座談會,前往甘肅途中還來到陜西寶雞考察。
總書記這次甘陜之行,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後首次赴地方考察,也是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的一次重要考察。《時政新聞眼》用5個關鍵詞為你解讀。
01
傳承:“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後人”
5年前赴甘肅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踏訪敦煌莫高窟、嘉峪關,走近文化底蘊深厚的河西走廊,如同穿越中華文明的時空隧道。
這次甘陜之行,也有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
在甘肅天水,總書記首站考察了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伏羲廟。他説,“要將這份寶貴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好,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後人,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伏羲廟建於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後經不斷修繕和擴建,目前總佔地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總臺央視記者郭鴻拍攝)
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與莫高窟同屬敦煌研究院管理。5年前,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總書記曾談起“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這次在麥積山石窟,總書記希望文物工作者賡續“莫高精神”,潛心為國護寶,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
△麥積山石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24年上半年累計接待遊客57萬人。(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考察最後一天,總書記在甘肅省委省政府工作彙報會上指出,要傳承好紅色基因,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支援敦煌研究院建設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高地。
去年,總書記曾在從四川返京途中參觀了陜西漢中市博物館,了解漢中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情況。今年這次前往甘肅途中,總書記來到寶雞市考察,參觀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這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青銅鑄文明”展覽。(總臺記者崔剛拍攝)
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何尊”,留下“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在參觀時,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更好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
△這是1992年寶雞市益門二號墓出土的金柄鐵劍,劍柄嵌有綠松石。(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這次甘陜之行,從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到伏羲廟、麥積山石窟,總書記一路走來,觸摸悠遠的中華文脈。目光所及之處,文明瑰寶熠熠生輝。
透過這趟含意雋永的“文化之旅”,人們當可更深感悟總書記在今年新年賀詞中説的這句話:“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02
保護:“大保護是大發展的前提 ”
這次在甘肅、陜西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赴渭河、黃河實地考察。抓好生態保護,是總書記十分看重的一件事。
在寶雞,總書記察看了渭河生態公園。橫貫關中的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生態公園曾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榮譽。
△渭河寶雞段長224公里,目前建成17處渭河灘區生態涵養區。(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在蘭州,繼5年前赴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現場調研之後,總書記再次來到黃河岸邊,走近黃河蘭州中山橋段。他對在場的幹部、群眾説,大保護是大發展的前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家要心懷感恩,人人參與、人人盡責,共同保護好黃河,讓母親河永續惠澤子孫後代。”
考察期間,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併發表了重要講話。在總書記強調的“5個新”目標中,“促進全流域生態保護上新臺階”擺在第一。“要持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位列總書記部署的7項重點工作之首。
△中山橋是黃河上建成的第一座公路橋梁。(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甘肅地處西北,既有地理面貌多姿多彩的一面,也有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一面。
5年前赴甘肅考察時,總書記越山丘、進草原、穿沙地,看山、看林、看水。他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築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今年這次考察期間,總書記要求甘肅著力在多個方面下功夫,其中最為靠前的,是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黃河蘭州中山橋段。(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03
發展:“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産業”
高水準保護、高品質發展,兩者辯證統一,最終成就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
5年前,在甘肅張掖市的山丹馬場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只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可以成為金山銀山。他提出,“要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産業”。
△南山花牛蘋果基地在2023年帶動9000多戶村民實現增收。(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今年這次甘肅之行,總書記實地調研産業發展問題。在天水,總書記考察了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基地。享譽中外的花牛蘋果,已經成為當地群眾的“生態果”“致富果”。
總書記在同鄉親們交流時説,鄉村振興要靠産業,各地要各展其長,走適合自己的振興道路。他勉勵鄉親們加強品種保護和培育,優化種植方式,創新行銷模式,把這個特色産業做得更大,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南山花牛蘋果基地是元帥係蘋果生産基地。(總臺央視記者程鋮拍攝)
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指出,要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産業體系。總書記希望沿黃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
在甘肅省委省政府工作彙報會上,總書記強調,甘肅要“做強做優特色優勢産業”。從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到積極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農業品牌,總書記指明瞭努力方向。
04
改革:“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
這次甘陜之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後首次赴地方考察。
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是這次考察的重要考量。
△這是蘭州市劉家堡派出所辦事大廳。(總臺央視記者覃思拍攝)
“改革”,是這次考察的高頻詞。
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高品質發展增添動力。從深度參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到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拓展發展空間,總書記作出部署。
△黃河蘭州段。(總臺央視記者陸泓宇拍攝)
“深化改革、勇於創新、苦幹實幹、富民興隴”,這是總書記在甘肅省委省政府工作彙報會上提出的工作導向。
在講話中,總書記要求甘肅“要以更大勇氣和決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05
民生:“民生為大、民生為要”
今年4月,在重慶九龍坡區民主村社區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這次甘陜之行,總書記在蘭州市安寧區棗林西社區考察時再次強調,“民生為大、民生為要。”
△這是蘭州市棗林西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民生為大、民生為要。一路走來,總書記留下關注民生的深深足跡。
在天水市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基地,總書記專門聽取了引洮供水工程的彙報。引洮供水,是甘肅規模最大、受益人數最多的跨流域調水工程。2013年2月,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赴甘肅考察時,總書記曾專程到施工現場考察,指導解決施工難題。
如今,甘甜的洮河水汩汩流淌,近600萬群眾告別了苦鹹水。總書記説,“要多抓這樣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實解決老百姓面臨的生産生活問題。”
△甘肅引洮供水工程供水範圍涉及蘭州、天水等5個市,惠及近600萬人。(總臺記者馬淩峰拍攝)
在棗林西社區,總書記同社區工作者和社區居民親切交流。他説,社區工作根本上是為了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關鍵是要搞好服務,特別是要抓好“一老一小”這兩個重點。
總書記叮囑,城市治理一定要夯實社區這個基礎,社區建設好了才能真正造福廣大居民群眾。
△棗林西社區文體活動室,退休人員正在演練合唱曲目《我和我的祖國》。(總臺央視記者鄂介甫拍攝)
“城鎮産業發展和鄉村産業培育都要重視擴大就業容量”“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集中力量辦好群眾普遍需求、能夠辦成的民生實事,讓群眾可感可及”“做好積石山地震災區等受災群眾生活保障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確保群眾安全溫暖過冬”……總書記在考察期間談到的這一樁樁一件件,都事關民生福祉,都折射著“民生為大、民生為要”這一鮮明理念。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在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這樣的話語直抵人心、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