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匯人 以文通心——在皖臺灣教師的追夢心聲
新華社合肥9月9日電 題:以文匯人 以文通心——在皖臺灣教師的追夢心聲
新華社記者馬欣然
九月皖南,朦朧晨霧繚繞白墻黛瓦間。62歲的沈孟湄早早邁進教室,開啟一天的教學生活。一口自帶“萌點”的“臺灣腔”,讓臺下學生聽得有滋有味。
“是什麼讓我穿越海峽來到大陸教書?答案就兩個字:熱愛。”從臺灣廣電節目主持人、雜誌副總編,到“登陸”三尺講臺,如今就職於安徽省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的沈孟湄如是解讀她的“職業新跨越”。
城市文化是沈孟湄的主要研究方向。選擇池州這座歷史古城,被她視為“與後半生職業生涯一拍即合”的追夢之旅。
地處皖南地區的池州市,坐擁群山環抱、綠水穿城的優越自然稟賦,素有“一城山水滿城詩”的美譽。
歷史上,李白、杜牧和岳飛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池州留下佳作名篇。“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等耳熟能詳的詩詞名句,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
“我喜愛詩詞,閒來也會寫幾首。濃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徽州文化,這是在臺灣執教體悟不到的,也讓我萌生到大陸教書與生活的念頭。”沈孟湄説。
她説,更為重要的是,在池州綠水青山間,找尋到了“熟悉與親切”。
沈孟湄是臺灣南投縣人,她常用“城市公園”形容家鄉。“這裡跟我的老家很像,滿目皆春。”
她還補充説,臺灣有不少大陸各地的小吃餐館,之前常約三兩好友去嘗鮮,因此來到安徽並無家人擔心的“生活磨合期”。“這兩年,還認識了很多在皖發展的臺商和十余位在池州任職的臺灣教師,我們組團去過湖南、新疆等地旅遊,一切都很美好。”
今年是沈孟湄來到池州的第六年,期間發表了十多篇關於池州城市文化的學術文章,從帶學生做研究到“傳幫帶”青年教師,她已成為學院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她還記得,從在臺灣收到池州學院發佈的人才引進邀請,到決心辭職開啟“登陸”生活,自己只用了短短3個月時間。
“其實嚮往的種子在2015年就已萌芽。”沈孟湄告訴記者,彼時作為帶隊老師,她和四五位臺灣學生一同到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訪學,切身感受到大陸高校完備的設施配置、齊全的學科設置以及開闊的校園環境。
“在教學環境之外,我能明顯感受到兩岸青年因天然的親近性而産生的好奇、溫情與熱忱。”她説,人親、土地親、語言親,面對面的交流永遠最真實。
兩岸同文同種,共同的文化積澱與傳承是聯結兩岸同胞的根基。“文教交流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教師在大陸任教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沈孟湄認為,臺灣教師作為高知識群體,可以更客觀看待大陸經濟社會發展,了解大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
在沈孟湄看來,大陸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讓臺灣教師們堅定了長期紮根大陸的信心。
她舉例説,池州學院辦理了醫療保險,並提供“拎包入住”的公寓單間,從列印機、電腦,到生活用品等,一應俱全。
“大陸同臺灣分享發展機遇、增進同胞福祉的善意與誠意,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她説。
在沈孟湄辦公桌的顯眼位置,除了懸挂的一封封來自學生們的祝福賀卡、各地旅遊“打卡”照,還有一沓厚厚的榮譽證書:優秀教學品質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參賽證書、安徽省大學生原創文學新星大賽獎狀……
她將這些追夢路上的“綻放”歸功於“大陸味”和“臺灣風”融合相通。沈孟湄如數家珍向記者講述諸多細節:將臺灣媒體行業工作經驗與實操案例放入“視聽語言”“傳播學概論”等理論課中,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知識點;為提煉“池州城市IP”,她與學生們實地考察十多處地標並梳理報告等。
“我覺得中國文化中最美的字就是‘融’。”沈孟湄説,兩岸同胞攜手圓夢、彼此融合,就能讓中華文脈得以傳承。
作為師者、學者、文化傳播者,沈孟湄坦言未設“退休時間線”,而是期待能有更多時間深耕“快樂事業”——在將日用而不覺的中華文脈娓娓道來過程中,收穫找尋中華文化記憶的獲得感、榮譽感,這是“幸福且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