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范子英: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有何重要意義?

2024-09-06 16:06: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8月21日起,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聯合推出係列短視頻“改革開放進行時——社科專家帶你讀懂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邀請權威專家對全會精神進行解讀。其中,著重講解全會《決定》里新提出、有變化和反復強調的內容,並結合上海的制度性經驗、示范性案例和標志性場景加以係統闡釋。今天推出第七集。

  第七集: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有何重要意義?

  主講嘉賓:范子英(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的三大改革任務,這些都是屬于敢啃‘硬骨頭’的改革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直面重大的體制問題,回應重大的社會關切,以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主持人:范老師,這次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圍繞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專設一章,對這部分內容您怎樣理解?

  范子英: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的支撐。一方面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作用的必然要求。另外一方面,到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宏觀經濟治理體係是國家治理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的三大改革任務

  宏觀經濟治理體係是一個多部門協同的政策體係。從規劃和國家戰略的高度,為諸多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提供了協調的機制,並且創新性地提出了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將之前的宏觀調控集中在增量資源配置的模式,轉變為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的結構調整相結合的新模式。

  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的三大改革任務中,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性最為突出。財稅體制改革分為預算、稅制和體制三部分,預算改革突出了財政的統籌能力;稅制改革突出了稅收要服務于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和市場的統一建設;體制改革是財稅改革的重點,其目標是構建責、權、利對稱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加強中央的事權,增加地方的自主財力,適度地增加地方的管理權限。

  金融體制改革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務,包括融資體係、資本市場、金融監管和金融開放。融資體係要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暢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做好“五篇大文章”,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以更好地促進科技產業的發展。資本市場要兼顧融資和投資的兩大功能。金融監管突出了監管的全覆蓋和金融風險的防范。金融開放包括人民幣的“走出去”和外資的“引進來”,穩慎地拓展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包括兩方面,一是健全和完善現有的區域發展戰略,二是區域之間的橫向協作。

  由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出,財稅、金融、區域是不同維度的宏觀經濟治理政策,這些政策之間是相互嵌套、相互支撐的,共同推進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

  財稅體制改革有哪些亮點?

  第一,首次將依托政府信用獲取的收入納入政府預算管理的范圍,包括政府債務收入和金融機構獲取的收入,這些會對我們現有的政府預算管理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二,突出了地方財力的自主性。過去這些年,中國的地方政府的財力更多地依賴于中央的轉移支付。未來的地方財力要更多依賴于地方自身,因此改革提出來要將消費稅穩步下劃地方,同時要後移徵收環節,並且研究將現有的三個附加,也就是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合並為新的地方附加稅,並且授權地方在一定的幅度內確定具體的適用稅率,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支持范圍,這些都屬于可預期的地方自主財力的增加。

  第三,強調了深化稅收徵管體制改革,旨在規范稅收優惠政策,係統解決地方之間招商引資的競爭,同時規范非稅收入管理,適當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的權限,通過公平競爭審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這些都是屬于敢啃“硬骨頭”的改革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直面重大的體制問題,回應重大的社會關切,以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係,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