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普大篷車 讓更多孩子愛上科學(守望文化惠民③)

2024-08-15 08:2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圖①:同學們在科學課堂上互動學習。

  圖②:師生們在觀看試飛無人機。

  圖③:科普大篷車行駛在鄉村公路上。

  圖④:同學們在體驗結繩訓練項目。

  以上圖片均為陳若天攝

  數據來源:中國科協

  核心閱讀

  戴著VR眼鏡體驗倣真場景、操控無人機起飛降落、利用磁場讓迴形針翩然起舞……流動的科普大篷車,將妙趣橫生的科普體驗,送到鄉村孩子身邊,讓大家感受科學的魅力。2001年初,隨著第一輛科普大篷車從安徽省科技館駛出,科普活動猶如跳動的音符,譜寫出動人的旋律,在廣袤田壟阡陌間,點亮鄉村孩子們的科學夢。

  清晨,不到8點,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南溪初級中學,校長張宏斌和幾位老師已經站在門口等待……聽説安徽省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團隊要來,他們從一週前就開始期待了。

  “科普大篷車是學生們最期待的項目之一。我們這裡的孩子去科技館的機會不多,科普大篷車能讓孩子們嘗試科學實驗,激發學習興趣,非常有意義。”張宏斌説。

  為了促進科學知識觸達鄉村,2000年,中國科協推出科普大篷車項目,讓“移動科技館”走到鄉村孩子身邊。2001年初,安徽省科技館率先開出了科普大篷車,24年來,科普大篷車累計行駛近25萬公里,遍及全省約90個區縣、270個鄉鎮,開展活動約600場次,惠及公眾180萬人次。

  讓科技館動起來,把科普知識送到鄉村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區,群山環繞,溝壑相連。

  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越過莽莽峻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跋涉,科普大篷車終於抵達南溪初級中學。車一停穩,工作人員就下車忙碌起來。

  校園主幹道兩側,團隊負責人徐健和同事們將“公共安全”與“人工智慧”兩個主題的40余件科普展品依次排開,很快,一座小型的“移動科技館”搭建完成。操場上,兩名工作人員開始調試無人機。

  “同學們,科普大篷車來啦!”隨著校長的一聲吆喝,老師們迅速組織各班同學從教室裏出來,聚集在剛搭好的“移動科技館”前。

  在“人工智慧”主題展區,機械手通過感測器的信號傳導,重復著孩子們的動作,引發陣陣驚呼;在無人機表演現場,孩子們紛紛排隊,對體驗無人機操控躍躍欲試……

  “過去,學習科學知識都是以書本為主,這還是我第一次體驗和使用科普儀器,感覺很新奇。”七年級學生張曉宇説,他一直對理科感興趣,科普活動讓他更加堅定了努力方向。

  不知不覺兩個小時過去,看到孩子們的熱情不減,徐健和同事打算延長展出時間。“孩子們很興奮,我們也高興,‘拖堂’是常態。”徐健笑著説。

  今年上半年,徐健帶領團隊在8個地市開展了31場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受益學生6萬餘人次。“我們是一支‘科普輕騎兵’,讓科技館動起來,把知識送進村,送到更多孩子面前。”徐健説。

  播撒科學的種子,讓其更多地生根發芽

  “媽媽,你什麼時候回家呀?我想你了。”在趕往下一所學校的路上,潘薇接到了孩子打來的視頻電話,催促她快點回家。

  潘薇是安徽省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第一代科普工作者,“我們常在外邊跑,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但是看到鄉村的孩子們對科學知識的渴望,我覺得一切都值得。”

  目前正在合肥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的胡峰,就是科普大篷車項目的受益者。

  “2006年,我在安慶市大龍山鎮永林小學讀五年級。一天,科普大篷車來到了我們學校。”胡峰回憶,大篷車裏裝得滿滿噹噹,大大小小有40多個箱子。

  “我清楚地記得,在一件展品前,我往密閉容器內打氣,原本靜止懸浮在液體中的小球便開始往下沉;按下釋放按鈕,氣體泄出,小球又漸漸浮上來。”胡峰説,一開始,他只覺得很好玩,後來在科普老師的講解下,他才明白這個實驗背後的科學規律。

  “後來,爸爸媽媽帶我去其他城市,我都會主動要求去科技館轉轉。上大學後,我學的也是理工科,並申請了碩博連讀。”胡峰説。

  “在孩子們心中播撒科學的種子,讓其更多地生根發芽,是我們科普工作者的共同心願。”徐健説,一些孩子在科普活動的影響下走上了科研之路,令人欣喜。

  目前,胡峰正在進行高層建築結構模態參數自動化識別和智慧損傷診斷方法研究,這是他的第一項個人課題,已發表了5篇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申請了2項發明專利。“我要繼續努力,爭取在結構模態參數識別、健康監測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胡峰説,“我也希望力所能及地加入科普工作中,把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傳遞給更多人。”

  科普大篷車不斷升級,科普內容逐漸豐富

  在安徽省科技館新館的西側停車場,記者見到了安徽省科技館設計的全國第一輛科普大篷車。

  “它由廂式貨車改裝而成,車廂長10米,寬2.4米,高2.4米,兩側可以打開用作舞臺,裏面配有投影機、銀幕、影碟機、音響設備等。”當時參與設計的安徽省科技館工程技術部高級工程師羅斌介紹。

  “2000年接到任務後,館裏所有工作人員都參與進來,夜以繼日地奮戰。最終,我們花了半年時間設計出第一代科普大篷車。”安徽省科技館副館長王睿説,“考慮到這款車體積較大,不方便在山裏行駛,2001年下半年,江蘇省科技館以麵包車為基礎,設計出了體積和裝載量較小的第二代科普大篷車。”

  而安徽省科技館現在用的是第三代科普大篷車。“廂體的大小和第一代差不多,但它展開後,展陳面積可達到之前的兩倍。”羅斌説,以前,車裏的科普展品類型很多,但互不相關。現在,他們開始嘗試做主題式展覽。“目前,我們館已經開發了‘探秘電磁’‘公共安全’‘人工智慧’‘量子科技’四套主題式展覽。”羅斌介紹。

  24年間,變化的不只是科普大篷車的車型,配套活動也越來越豐富。

  “科普大篷車一推出就很受歡迎。當時,我們每到一處,就把展品擺出來,照著説明書給大家演示。”潘薇説,“現在,我們的工作內容更多了。”

  大篷車走進南溪初級中學那天,孩子們不僅觀看了展覽,還聆聽了“氣象生活”科普講座;在“火箭升空的秘密”“太陽系漫遊記”等科學課堂上,他們通過參與製作火箭模型、模擬探索太陽系等活動,對宇宙知識有了更多了解。

  “從最初的只有科普展品,到2010年後增設科學課、科學實驗等,再到展陳主題展等,團隊的科普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效果也不斷提升。”安徽省科技館館長方波説,如今,在安徽各級科協和科技館的共同努力下,一支由36輛大篷車、上百名科普工作者、近千名科普志願者組成的流動科普隊伍已經形成,“未來,我們還將繼續走進更多地方,讓更多鄉村孩子擁有科學夢想。”

  本期統籌:劉涓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5日 06 版)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