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 | G331:何以“一通”達“百通”
起于集安,止于琿春,G331吉林段綿延1437公里,擁有壯麗秀美的山水風光、豐沛富饒的土特産品、獨樹一幟的邊疆風情。
今年6月,我省發佈《吉林省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旅遊發展規劃》,全力推動G331走向世界。
規劃的是一條路,但又不僅僅是一條路。吉林的思路是:打造最美風景路的同時,有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興邊富民、農文旅深度融合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做到“一通百通”。
連日來,記者沿路而行,探尋發展規劃的落實路徑。
吉林特色産業發展的“黃金線”
從集安沿G331北上,百餘公里後到達臨江。
臨江轄區內的白馬浪村,毗鄰國道。立秋之際入村,猶如走進了一望無際的五味子海洋。
白馬浪村耕地面積2182畝,有1900畝種的是五味子,年産鮮果300萬斤以上,産值1500萬元,每畝地平均出産五味子1500斤,“近幾年市場走向非常好,村民們嘗到了‘五味子’的甜頭。”村書記高興地説。
繼續向東二百多公里,抵達長白縣。
長白縣探索“林下生金、生態富民”的新路子,因地制宜發展靈芝、玉木耳等林下特色産品種植。該縣松杉靈芝生産基地有740余畝,生産栽培靈芝菌椴60余萬段,年産量45噸,産值1000萬元以上。靈芝産業的發展,讓長白縣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沿G331國道北上,一側群山連綿、峰巒疊翠,一側江流滾滾、奔騰不息。山水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汩汩涌動。
經撫松,記者走訪了長白山人參核心産地主産區;過安圖、和龍、圖們,抵達琿春,一路上讓人忘不了的是長白虎眼萬年青、和龍的大米、圖們的果酒、琿春的帝王蟹……
G331國道吉林段沿途216個邊境村,以豐富的區域自然資源、眾多邊合區、優良生態環境等潛能優勢,聚人氣,興産業,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推動旅遊經濟、特色種養、産品加工等鄉村産業蓬勃發展。
路起東風,一通百通,G331為吉林特色産業發展的未來勾勒出一條熠熠生輝的“黃金線”。
向世界推介大美吉林的“樣板間”
”G331這條亮麗珠鏈中,最耀眼的一環無疑就是有著“東北屋脊”和“東北水塔”美譽的長白山。
因山有水,吉林境內三條大江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皆發源於此,後二者流過整個邊境線。於是,“一山兩江”成為我省抵邊一線的標誌性特徵。
山貌水勢,一路蜿蜒之中,記者多次體味空氣入鼻入口,沁人心脾。G331沿線森林覆蓋率達到86%,空氣每立方釐米負氧離子含量達10萬+,年平均氣溫4.3℃,溫泉資源豐富,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和“生態花園”。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G331沿線,可聞阿裏郎歌謠婉轉,可見象帽舞彩帶飛旋,可以品嘗冷面、辣白菜、白肉血腸和烏拉火鍋,也可以體驗漁獵風情,玩一玩抓“嘎拉哈”,坐一坐雪爬犁……
這裡紅色資源豐厚。長白林海中,東北抗聯英雄曾為民族獨立拋頭顱灑熱血。解放戰爭時,“四保臨江”為遼沈戰役勝利以及東北全境解放奠定了基礎。紅色資源滋養教育著一代又一代東北人。
這裡集聚了吉林省最豐富的旅遊資源。一路行來,記者看到了集安的“鴨綠江畔 二十八村”最美鄉村特色品牌,圖們市白龍村古部落建築群裏“農耕舞”經年不衰,中俄朝交界處 “東方第一村”琿春防川村“一眼望三國”,以及長白山下訥殷古城裏國內僅存的女真部落森林古城……
我們打造G331,就是打造向世界推介吉林的“樣板間”。
通的是一條線,興的是一張網
7月16日,撫松至長白縣國家高速公路(簡稱松長高速)項目的姑娘灣隧道進口,開始了進洞施工。
雖然只是項目進展的一個小節點,但當地人知道,這意味著距離長白縣不通高速公路歷史的終結日,又近了一些。
《吉林省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旅遊發展規劃》,是一種以交通為脈絡的旅遊走廊生長模式。通道,通的是沿邊一條線;向內輻射,則更需要一張網。
織密高標準的“幹線網”,是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建設中的一個著力點。如何著力?如何發力?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大力提升邊境村旅遊景區道路通行條件,實現邊境縣市城區到重點旅遊景區二級公路全覆蓋和A級以上景區硬化路全覆蓋,加快建設集“快進”“慢遊”“迴圈”于一體的交通網路。
松長高速開通後,在G331鏈條上的長白縣,到達長白山池西區將從2個小時縮短為1個小時。這個時間成本,從發展客流物流的角度看,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義。
目前,我省邊境地區已基本建成鶴崗至大連、汪清至三合;琿春至烏蘭浩特、延吉至長春;長春至長白、輝南至臨江、長春經遼源至集安的“兩縱兩橫三放射”高速公路通道。從國內到省內,從省內進入G331,省內外旅客可快速直達邊境旅遊觀光。
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高蕓認為,打造“國家邊境1號風景道”,通過這樣的方式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遊産品,在滿足各類遊客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更能通過旅遊業發展,有力拉動相關産業增長,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繁榮。
我們相信,依託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建設,G331會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乃至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突破口。我們期待,“一通”早日達“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