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信心説丨文博會上新!折射文化與産業的“雙向奔赴”

2024-05-26 15:08:00
來源:三秦都市報
字號

  在廣東展區,AI“李白”不僅能寫詩還能當導遊;在寧夏展區,VR眼鏡一秒穿越千年曆史;在遼寧展區,高達4米的大型機甲龍展現“社牛”本性……漫步第二十屆文博會現場,你幾乎能找到所有最新的文化産品品類,各種“壓箱底”絕活悉數亮相,吸睛“爆款”層出不窮。

  不得不説,這樣的文博會確實太太太好逛了。本屆文博會主會場設8大展館,全國超6000家展商爭相來趕文化大集,在這裡,中華優秀文化資源被現代感、科技感十足的創意表達“活化”,不斷上新的文化産品成為真正的“頂流”。特別是隨著人工智慧、元宇宙、VR等新技術不斷涌現,“文化+科技”“文化+創意”的深度融合正催生越來越多的文化新産品、新業態、新場景。觀眾有新體驗,企業有新商機,産業有新活力,文博會逐漸成為我國文化産業“首展”“首發”“首秀”首選平臺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文化産業增長新的可能。

  文博會,全稱為“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請注意,這裡的關鍵詞除了“博覽”,還有“交易”。這也意味著,文博會不僅要成為文化創新的“大展臺”,更要成為文化産業的“大集市”,引領文化生産、消費、交易市場繁榮發展。

  舉一個小例子。2003年,深圳大芬油畫村的油畫銷售額為8000萬元;2004年首屆文博會大芬油畫村分會場舉辦後,大芬油畫村的銷售額一下躍升到1.4億元;2023年,大芬油畫村全年總産值38億元。“文博會帶來的就是真金白銀。”大芬油畫村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楊艷玲表示,通過文博會帶動,如今大芬油畫村市場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

  大芬油畫村只是文博會帶來的文化産業變化的一個側寫。數據顯示,二十年來,文博會累計成交額超2.8萬億元,服務文企機構4萬多個;累計交易展示海內外文化創意産業展品超200萬種、文化産業投融資項目超7萬個。本屆文博會期間,超12萬件文化産品和4000多個文化産業投融資項目將現場展示、交易,各種配套活動數量創歷史新高。

  比如,為強化交易服務功能,本屆文博會首次上線電商“文博購”,實現展會現場自提或快遞發貨的購物體驗,與此同時,攜手網際網路頭部直播帶貨達人及各地企業主播資源,在展館現場進行直播帶貨,為參展商提供更多交易支援。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網文、網劇、網遊文化出海“新三樣”在全球颳起了中國風,本屆文博會還圍繞“新三樣”增設了國際文化貿易展,向觀眾展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多元探索。

  以展帶商,以文興業。作為全國文化産業發展的風向標和引領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文博會折射的是文化與産業的“雙向奔赴”,助推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而在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的今天,不斷上新的文博會顯然蘊藏著更多新的可能——讓文化愈發“出圈”,讓産業加速“破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