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那”麼遠 “浙”麼美,援藏30載,雪域蝶變見證山海情長

2024-05-26 10:16:00
來源:西藏日報
字號

  “溫暖嘉色尼城市書房”融合了那曲本土文化及江南水鄉元素,為當地群眾提供高品質的公共閱讀空間。

  在西藏那曲,哪怕是初次前來,都會讓每個浙江人感覺分外親切。進入市區,浙江的元素隨處可見,最熱鬧繁華的街道叫浙江路,漫步市區,不時能看到“浙江商貿城”“浙江中學”“浙江公寓”,甚至連熟悉的城市書房,也保留了浙江的“原汁原味”。

  1995年,通過浙江援藏幹部與浙江媒體的宣傳發動,杭州百姓捐建了那曲第一批希望小學,學校幾經更名,但“那曲杭州希望小學”永遠嵌在了校園墻壁上。

  羌塘草原上的色尼區香茂鄉小學,杭州送來的凈水器滋潤著孩子們的求學路;皚皚雪山包圍的嘉黎縣倉康村,浙能集團綿延數裏的太陽能板在高原陽光下熠熠生輝;世界海拔最高的蔬菜大棚裏,藏族婦女正在收穫新鮮蔬果……在羌塘大地,當地日新月異的生活和“浙江”早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在浙江援建的世界海拔最高蔬菜大棚裏,藏族姑娘正在補種青菜。如今的那曲,即使大雪封山也能吃上本地産的新鮮蔬菜。

  儘管兩地相隔3800多公里,但命運的齒輪,其實在多年前就開始轉動。1994年,中央實施對口援藏工作。從那時開始,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人才響應黨中央號召,前赴後繼奔赴這片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努力克服自然環境惡劣、工作條件艱苦等不利因素,用一腔熱血甚至寶貴的生命,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聶榮縣尼瑪鄉,牧民仁青貢布家中暖意融融。當地採用“光伏+採暖”運作模式,讓群眾實現電力自發自用,零費用採暖。

  而今的那曲,基礎設施、城市面貌不斷改善,教育、衛生等民生事業不斷進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援藏醫療隊隊員王清清(左二)在那曲市藏醫院為病人診療,30年來,一大批浙江醫護人員在雪域高原書寫醫者使命。

  高原雪域之上,浙江人有了最親近的“兄弟之城”,相隔千里的山海情誼還在不斷被續寫。

  那曲市區最繁華的浙江路,見證了浙江援藏人近30年的接力。

  海拔超4700米的嘉黎縣倉康村,浙能集團為當地建設的首個光伏儲能項目達到全容量並網條件。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