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你好,“鄰居”——與城市多樣生物相處之道

2024-05-23 09:2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你好,“鄰居”——與城市多樣生物相處之道

  新華社記者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提到生物多樣性,你想到的是不是野外、保護區?其實,就在城市裏,在小區、公園、學校……越來越多的生物出現在身邊,成為人類的新“鄰居”。

  在城市邂逅更多“鄰居”

  漫步在黑龍江哈爾濱主城區的東北林業大學城市林業示範基地,時常能看到松鼠在枝頭跳躍;雲南昆明翠湖公園裏,遊人與水鳥近距離互動;在廣東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小朋友們可以觀察各種動植物的形態特徵……越來越多的生物居住在城市。

  市民、學生在東北林業大學城市林業示範基地內散步(5月11日攝)。(李俊達 攝)

  “生活中,管理維護得當的公園、濕地都能成為我們邂逅生物‘鄰居’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維薇説。

  蝴蝶、蜻蜓、鳥類、魚類等,是最為常見的生物“鄰居”。廣州市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正高級工程師範存祥説,一些與人類生活作息規律比較一致的“鄰居”,相對來説“見面”機會比較多,而像貓頭鷹、蛙類等喜愛夜間活動的“鄰居”,則不太能經常“打招呼”。

  海珠濕地鷺鳥翩飛。(謝惠強 攝)

  以蝴蝶和蜻蜓為例,它們生命週期短、敏感性強,是環境變化、生態系統健康的“晴雨錶”。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處副處長王瑋介紹,2023年,北京中心城區記錄到24種蝴蝶和29種蜻蜓,分別約佔全市調查累計記錄的24%和36%。

  5月20日,遊人在翠湖公園與湖中動物互動。新華社記者 陸君鈺 攝

  在李維薇看來,動物也分“社牛”和“社恐”。一些“社牛”的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兩棲爬行動物等,在野生動物保護法律規範推行和公民素質提升後,可以更好適應城市生活。

  “在翠湖公園中棲居的野生動物們,顯然適應了城市裏的燈光、汽笛聲等,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市居民’。”李維薇説。

  打造自然“家”讓“鄰居”愛“串門”

  樹榦上精巧的“松鼠之家”小木屋、土坡裏巴掌大小的“刺猬之家”洞穴、試驗田裏矗立的“蚯蚓塔”……在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北京一零一中學,通過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多種野生動植物已自然融入校園環境。

  22日,學生們在專業教師帶領下,參與微生物建模、動物標本展示製作,認識校園裏的特色動植物,了解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

  北京在城市裏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通過營造小微濕地、灌叢驛站、動物飲水點等,為野生動植物提供自然或近自然的生存、繁殖環境。

  “根據人工調查和紅外相機監測結果,在這些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裏,已有刺猬在‘刺猬之家’中安家,人工鳥巢迎來了鴛鴦等鳥類入住,動物飲水點監測到燕雀、黃喉鹀、斑鳩等多種鳥類前來飲水、洗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大安介紹。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大生態環境建設,推進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等,“鄰居”們越來越喜歡來“串門”。

  “翠湖常見的有黑水雞、白鷺、翠鳥、黃臀鵯等鳥類,為了讓它們有更好的休憩、生活乃至繁殖的園地,‘鳥島’誕生了。”翠湖公園主任郭宏偉説。

  “鳥島”是李維薇和團隊聯合政府、公園等多方共同建立的生物多樣性智慧化監測試點,相當於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島上種植的鳶尾四季常青,細細的葉條能讓鳥類歇腳;由沉水植物、挺水植物、藻類構成的“水下森林”成為魚類吃住玩樂的居所,還搭建了空心磚和特殊材料組成的“婚房”,供它們繁衍生息。

  “一部分魚會成為島上鳥類的食物,但對於這些魚類來説,繁衍的數量是更加巨大的,這樣完整組成了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李維薇説。

  齊參與探索和“鄰居”相處之道

  一座城市裏,人與這些“鄰居”如何更好相處?

  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 你我共參與”。只要更多人一起行動起來,我們的城市會有更多“鄰居”來定居。

  “除忙碌的工作場所外,城市中還應有讓人徜徉自然的地方,能與花草樹木和魚鳥蛙蟲結伴,接觸自然生物。”李維薇舉例説,建築設計師可以設計鳥類友好型建築,方便家燕等動物安家;園林規劃師在設計城市綠道、公園時,可留有昆蟲野花帶、平緩小斜坡、碎石枯枝堆等利於“鄰居”們生存的“家園”。

  生物多樣性保護關係到每個人,需要更多公眾參與。“從恢復一種鄉土植物到愛護一棵小草,從少用一次性用品到多用可再生迴圈材料,人們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范存祥説。

  王大安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例如,不捕捉、不傷害野生動物,不採摘野生植物等。

  “多種一朵花或許就能為蝴蝶營造一個小小的暫棲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教師顧佳音説。(記者趙旭、田晨旭、陸君鈺、周穎、謝劍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