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朋友圈”再擴容,中國探月工程總師詳解國際月球科研站如何建

2024-04-26 09:1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武漢4月25日電 題:“朋友圈”再擴容,中國探月工程總師詳解國際月球科研站如何建

  中新社記者 郭超凱

  2024年中國航太大會4月23日至26日在湖北武漢舉行,月球探測與國際月球科研站成為大會熱議話題。未來國際月球科研站如何建設?中國將如何與世界各國共建“月球家園”?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大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作出解讀。

  國際月球探測呈現“四個轉變”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探測月球是人類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第一站。近年來,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空局等國家和組織相繼發佈一系列探月規劃,掀起新一輪探月高潮。

  吳偉仁分析稱,國際月球探測目前正呈現“四個轉變”:一是從登陸月球向在月球開展科學研究、尋求技術突破轉變,二是從過去單點式探測向如今大面積深入探測轉變,三是由過去政府主導向如今由政府牽引商業航太積極參與轉變,四是從單個國家獨立開展探月到如今多個國家、組織聯合共同探測轉變。

  中國于2004年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此後,中國探月工程在16年間五戰五捷,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

  吳偉仁表示,中國在月球探測、工程實施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在原有經驗基礎上,中國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下一步將和更多國家尤其是沒有能力單獨實施探月的發展中國家,共同開展月球探測。

  “朋友圈”再添三名新成員

  中國國家航太局于2021年發佈《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夥伴指南》。該指南指出,國際月球科研站以“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為宗旨,通過多國合作,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軌道共同建設長期自主運作、短期有人參與,可擴展、可維護的綜合性科學實驗設施。

  中方倡議得到世界上多個國家和組織的積極響應,中國也一直歡迎更多國際夥伴參與共建。近年來,國家月球科研站“朋友圈”不斷擴容。

  24日,國家航太局對外宣佈,國家月球科研站“朋友圈”新增三名成員——尼加拉瓜、亞太空間合作組織、阿拉伯天文學和空間科學聯盟。中國將與合作方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論證、工程實施、運營和應用等多方面合作。

  吳偉仁透露,作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設階段的重要任務,嫦娥六號將於近期實施發射,執行月背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七號將於2026年前後發射,開展月球南極環境與資源勘察;嫦娥八號將於2028年前後發射,開展月球資源原位利用試驗。

  國際月球科研站分兩階段建成

  據介紹,國際月球科研站由月面段、月軌段和地面段構成,由能源動力系統、指揮資訊系統和月面運輸系統等基礎設施組成,具備能源供應、中樞控制、通信導航、地月往返、月面科研等功能,可長期持續開展科學探測、資源開發、技術驗證等多學科多目標大規模科學和技術活動。

  依據“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邊建邊用”的原則,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將計劃按照兩個階段分步實施,計劃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極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齊備、要素基本配套的綜合科學設施,開展常態化科學實驗活動和一定規模的資源開發利用;2045年前建成拓展型,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建成功能完善、相當規模、穩定運作的設備設施,開展月基綜合性科學研究和深度資源開發利用,為載人登陸火星開展相關技術驗證和科學實驗研究。

  “人類總要走向太空,走向更遠深空。”吳偉仁表示,月球是人類開展月球與深空探測的起點。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建設,可以為人類提供一個長時間在月面工作、生活的基地,人類可以在那開展科學研究、技術實驗,這將為未來奔向火星、奔向更遠深空做技術、物資、智力儲備。(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