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引領新型工業化
香港聚焦重點領域,著力引進重點企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協助本地製造業轉型——
創新科技引領新型工業化(香江線上)
本報記者 馮學知
香港特區政府2022年底公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推動科技産業發展,實現香港“新型工業化”。一年多來,香港聚焦重點領域,著力引進重點企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協助本地製造業轉型,緊鑼密鼓推進新型工業化,取得顯著成效。
明確方向,引進重點創科企業
2023年12月,內地動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宣佈計劃在香港科學園設立寧德時代香港科技創新研發中心,預計投資不少於12億元(港元,下同),招聘約500名員工。
簽約儀式上,寧德時代董事長兼總經理曾毓群表示,香港是國際著名的商業樞紐,有一流的商業環境、寬鬆的流通機制以及完善的智慧財産權保護機制,“在這裡成立寧德時代香港科技創新研發中心,是寧德時代在新能源科技研發佈局上的戰略性一步。”
“寧德時代選擇香港作為國際總部,是對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投下的信任一票。”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引進重點企業是特區政府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著力點,一年多來,香港已吸引超過30家重點企業落戶,涵蓋了新能源車、半導體等先進製造業。
香港經濟發展長期高度依賴服務業,截至2022年,香港服務業佔本地生産總值達93.4%,製造業佔比僅1%。《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到2032年,製造業佔本地生産總值的比重從1%提升至5%。面對土地資源緊張、工業基礎薄弱等問題,香港的新型工業化之路該怎麼走?
“新型工業化是強調以資訊化帶動,將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實現跨越式發展並能增強可持續發展動能的工業化。”孫東説,科技賦能工業能夠降低成本、提高生産力,帶動金融、物流等業界全方位發展,從而支撐香港持續高品質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工業專員葛明表示,結合香港的科研優勢,香港推進新型工業化主要聚焦在三個方向,即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這三個産業協同發展,將會帶動本地創科發展更為蓬勃,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能。”
位於香港島西南海濱的數位港是香港重要的創科基地,香港首個人工智慧超算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政府邀請龍頭企業落戶香港時,常被人問及‘你們的超算能力如何’。”數位港主席陳細明説,超算中心是重要基建,隨著香港對人工智慧算力需求越來越高,建成超算中心將有助於推動人工智慧産業發展,亦可吸引境外龍頭企業來港。
近年來,香港大力完善新型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補齊相關短板: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的大埔、元朗、將軍澳三個工業邨更名為“創新園”,在園區內建設“醫療用品製造中心”“微電子中心”“先進製造業中心”等先進製造平臺;進行香港科學園第二階段擴建計劃和數位港第五期擴建計劃;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
“國家為香港提供了堅實的支援,香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高度國際化的特點,將會吸引更多人才、資金和企業匯聚,我對香港的發展充滿信心。”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説。
産學研結合,加速成果轉化
2022年起,香港特區政府撥款100億元在香港科學園建設“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聚焦醫療科技、人工智慧及機械人科技等,涵蓋本地與海內外科研機構合作成立的29所實驗室。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將成立一所新的InnoHK研發中心,專注研發“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
2023年7月,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卞兆祥領導的中藥創新研發中心在香港科學園宣佈,其研發的一款治療慢性便秘的中藥復方新藥獲美國監管機構許可在美開展一期臨床試驗,成為香港首個獲得該許可的中藥新藥。
“我們很期待能與産業界合作進行後續的藥物研發。”卞兆祥表示,目前已有多家産業資本和天使投資基金前來洽談合作,未來將成立以全球市場為導向的藥物研發企業,面向全球市場研發中藥新藥。
“香港特區政府積極的創科政策和財政投入,幫助越來越多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以創新科技驅動的初創企業在香港蓬勃興起。”京港學術交流中心總裁徐海山説。
2023年3月,醫學影像企業美時醫療宣佈,正式遷入位於大埔創新園“醫療用品製造中心”的生産基地。經過在香港科學園的多年打磨,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用於兒科的超導磁共振系統完成了從實驗室到工廠的華麗轉身,進入大規模量産階段。
“生産磁共振成像設備對廠房規格要求很高,以往在香港難以找到條件合適的廠房,大埔創新園讓我們有機會把科研技術變成‘香港製造’。”美時醫療首席運營官楊思敏説,公司在香港科技園公司幫助下,不到半年就成功進駐新生産基地,可以很快建立生産線。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香港科學園為企業提供多項服務和資源,鼓勵支援創業者將概念轉化為實體,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據統計,香港科學園現已有逾850家公司從創科培育計劃“畢業”,八成公司仍在營運,其中4家企業陸續在香港上市。
“這一年多來,香港在成果轉化方面變化非常快。”孫東表示,香港特區政府于2023年10月設立“産學研1+計劃”,撥款100億元支援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首輪已收到94份申請,業界也紛紛走進校園,與大學團隊商討如何加速成果轉化。
技術賦能,傳統工業轉型升級
“香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氛圍有很大改善,政府配套支援多,業界的創造熱情也很高。”香港青年鄧咏詩是一家電子製造服務商的創辦人兼市場部總監,在新界沙田火炭的一幢工業大廈內運營著一間500多平方米的車間,主要負責為本地企業提供電路板加工服務及高端電子産品製造。鄧咏詩表示,公司面積雖小,但走的是“款多量少”路線,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可以快速響應電子産品轉型需求,適合初創企業“試水”自己的産品。
隨著越來越多智慧電子産品訂單涌現,公司的兩條生産線已接近飽和。鄧咏詩介紹,公司已申請政府資助,請香港生産力促進局幫助設計一條結合感測器與工業物聯網技術的智慧生産線,“屆時産能不僅能增加150%,更能加強品質監控,提高效率。”
香港製造業領域,中小企業佔主流。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香港有7845家製造業企業,其中98.7%是就業人數少於100人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用人成本高、請人難、用地成本高、技術缺乏等問題。”香港生産力促進局首席數位總監黎少斌表示,新型工業化並不局限于新興産業,傳統産業通過先進技術,讓生産過程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也能邁向新型工業化。
作為支援香港工商業提高生産力的法定公營機構,近年來,香港生産力促進局積極助力製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邁向智慧生産,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發出“貓頭鷹”智慧生産線、智慧包裝系統、智慧中央廚房等智慧生産設施,成功應用於微電子、金屬、塑膠、玩具、食品、紡織等企業。
儘管有些港資製造商的工廠不在香港,但港資企業在製造業領域仍相當有競爭力,並最終惠及香港服務業發展。香港工業總會2021年發佈的報告顯示,在受訪的200多家內地港資製造業企業中,90%的受訪企業將總部設在香港;2019年港資製造企業在內地的利潤總額約相當於該年香港本地生産總值的23.7%,有力地帶動本地生産性服務業需求。
過去10年間,香港生産力促進局協助推動1200多個智慧化項目,其中三成在香港落地、七成在內地落地,幫助不少在內地港資企業實現智慧化轉型。
“香港需以粵港澳大灣區‘9+2’相互合作的思路去定位發展方向,基於不同産業在不同城市的發展優勢,完善産業的供應鏈並提升競爭力。”香港生産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恒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強大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為香港提供了巨大機會,相信香港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將會在粵港澳大灣區産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