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中國年·龍年說龍|“神氣龍”:學學我的精氣神兒
千百年來,龍在人們心中代表著大氣磅薄的非凡氣度、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吉祥順遂的期盼祈願。跨越大江南北,細閱這些珍藏于博物館里的“龍”文物,能強烈感受到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獨有的精氣神兒。
春節期間,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國寶廳人流如織。這里的“主角”是博物館“明星”展品——鎏金鐵芯銅龍。參觀者無不駐足讚嘆。
只見這條龍整體呈“S”型,龍首鬃毛飛揚雙目炯炯,龍尾反折向龍首上方,其飛騰欲出的身姿,倣佛自天空翩然而至,給人以輕盈愉悅之感,又不失大氣磅薄的氣度。其制作也精致細膩:龍嘴張開,觀者可見長舌在口內卷曲上翹,前爪骨節清晰、緊扣地面,身上還帶有兩朵祥雲。
“鎏金鐵芯銅龍1975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草場坡,鐵為骨、銅為筋、金為皮。” 陜西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徐大衛說,“這件文物代表著唐代奔放張揚的美學風格和高超精湛的工藝水平。”
唐代國力強盛,文化兼容並蓄。“唐人塑造的藝術品呈現出一種積極進取、自信樂觀的風貌,這件神採飛揚的鎏金鐵芯銅龍所擁有的氣勢美,正是文化自信的真實寫照。”徐大衛說。
龍誕生于想象之中,歷代藝術家憑借傳說和想象進行創作:或四爪或五爪,或為獸形或長翅膀。作為一種神物,到了宋代畫家筆下,在點染勾勒的水墨之中,又多了幾分磅薄氣概。
在中國繪畫史上,專門畫龍的藝術家不多見,南宋畫家陳容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畫作《墨龍圖》軸,是廣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陳容,字公儲,號所翁,畫龍善用水墨,深得變化之意,開創水墨畫龍先河,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一席。陳容所畫之龍被後世稱為“所翁龍”,在其之後很多畫家筆下的龍,都有“所翁龍”的影子。
《墨龍圖》尺幅較大,高205厘米、寬131厘米。畫家捕捉到巨龍在直衝雲霄前蓄勢待發的一瞬——畫面上一條飛龍騰躍雲天之際,身姿矯健,雲氣繚繞全身,軀尾時隱時現,有騰躍九天、叱吒風雲之勢。
“畫中龍是四爪的,這是典型南宋龍形象;並用大片墨進行渲染,是南宋水墨畫特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美術史學者陳傳席說。
在《墨龍圖》上,還有陳容題的一首詩:“抉河漢,觸華嵩。普厥施,收成功。騎元氣,遊太空。”詩中馳騁天際、飛臨高山的奇絕想象,與畫面上盤旋矯健的飛龍互為呼應,展現了勢震山河的雄壯意氣。
同樣寄寓著人們美好願望的,還有河北省定州博物館的“漢玉瑰寶”——漢代青玉龍螭銜環谷紋璧。
這塊出土于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中的古璧通高30.5厘米、直徑24.4厘米、厚1.1厘米,由一整塊新疆和田青玉雕琢而成,玉質半透明,表面溫潤,有明亮的光澤。它是我國目前所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塊古代玉璧,以其精美、大氣被視作“漢玉瑰寶”。
古人講究“天圓地方”,以蒼璧禮天。古璧的主體是一枚圓璧,內外緣各有一圈凸寬弦紋,圓璧上滿滿裝飾著凸起的排列有序的谷紋,象徵著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
在這枚谷紋璧的上璧正中出廓位置,透雕有龍螭銜環紋。螭是傳說中沒有角的龍。一龍一螭在雲霧中穿行,中央頂端雕出一個圓形穿孔,孔兩側有翻雲覆雨的龍和螭一起銜住圓環。圓環寓意圓圓滿滿、吉祥如意,而龍螭昂首挺胸,表現出剛健遒勁、勇往直前的氣勢。
記者:楊一苗、鄧瑞璇、馮維健
編輯:賈真、吳夢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