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增強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

2024-01-30 09:19: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增強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認真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品質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圍繞各級領導幹部如何增強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董昀。

  1

  牢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緊緊圍繞金融高品質發展主題創造性開展工作

  記者:每年新年過後,黨中央都會圍繞重大命題、面向“關鍵少數”舉辦專題研討班。如何理解今年專題研討班以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的重要意義?

  董昀:習近平總書記在本次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明確指出:“黨中央決定舉辦這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目的是促進高級幹部深化對推動我國金融高品質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推動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各項決策部署”,道出了本次研討班以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的深刻考量和重大意義。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現代化歷程,金融在其中均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作用。在大國博弈當中,金融也是必爭之地,事關一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舉辦這次以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的專題研討班,對於以金融高品質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從兩者的辯證關係看,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經濟之於金融,起到的是決定性作用,沒有雄厚的實體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經濟運作作為根基,離開了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根本,金融發展便無所依託,就成為無本之木。這便是“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的道理所在。同時也要看到,經濟肌體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金融血脈的有力支撐。金融的作用就是使得儲蓄資源得以跨主體、跨空間地有條件轉移,不斷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從而引導實體經濟中的資源配置。如果資源配置到生産效率較高的部門,則其使用效率也得到提高。這就是“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的內在機理。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化解這一矛盾,要求推動高品質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新時代的金融工作中,必須堅持把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推動金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品質服務。具體地説,作為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要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就是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從而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結構的適配性,確保經濟迴圈暢通無阻,推動實體經濟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記者:新征程上,推動金融更有力有效支援服務實體經濟,有哪些主要著力點?

  董昀:首先,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發達經濟體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遏制、打壓可能不斷升級,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顯。如何為科技創新提供可持續的資金支援,實現“科技-産業-金融”良性迴圈,將是金融界、科技界、實業界需要攻關的一項重大課題。

  第二,實現“雙碳”目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完善支援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三,在新的起點上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增進民生福祉需要繼續破解如何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獲得金融服務的難題,切實增強我國金融體系的普惠性。

  第四,在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規模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如何建立可持續的養老金體系,如何為老年人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是我國金融面臨的新課題。

  第五,當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格局日新月異,數字金融領域的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如何在已有基礎上繼續推動我國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提高我國數字金融國際競爭力,是金融強國建設需要直面的新問題。

  在新形勢下完成好上述新任務新課題,要求金融業牢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緊緊圍繞金融高品質發展主題創造性開展工作。特別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續優化我國金融結構,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以金融的有力支撐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社會的高品質發展。

  2

  努力學習金融知識,熟悉金融業務,把握金融規律

  記者:在此次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增強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在您看來,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董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多次就各級領導幹部提升金融工作能力本領提出要求:2014年5月,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形勢下,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堅持在實踐中深化學習、在學習中深化實踐,不斷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學會正確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成為善於駕馭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行家裏手;2017年4月,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努力學習金融知識,熟悉金融業務,把握金融規律,既要學會用金融手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又要學會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強化監管意識,提高監管效率。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必須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鬥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範化解風險為重點。會議還提出,要堅持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標準,鍛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金融幹部人才隊伍。這體現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能力本領的要求。

  ——純潔性是政治要求,即新時代的領導幹部和金融人才必須不斷深化對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認識,擁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深刻把握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本質,努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專業性是業務能力要求,即新時代的領導幹部和金融人才必須能夠準確把握金融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熟悉金融業及其相關領域(如經濟、法律、會計、科技、社會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流程,了解國內外金融理論與實踐的新變化新趨勢新動向,有過硬的專業能力,以適應金融強國建設的需要。

  ——戰鬥力是作風要求,即新時代的領導幹部和金融人才必須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專業訓練,直面風高浪急甚至是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在複雜嚴峻的鬥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在矛盾衝突面前敢於迎難而上,同時把握好鬥爭策略,破解金融改革發展穩定各類難題,同時辦好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兩件大事。

  記者:如何理解要求領導幹部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

  董昀: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經濟和金融之間亦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用“肌體”與“血脈”的比喻生動刻畫出經濟與金融休戚與共、緊密相連的關係。在經濟社會運作過程中,金融體系不斷將作為國民經濟“血液”的貨幣資金輸送到經濟“肌體”當中,服務於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經濟肌體的健康反過來也為金融血脈暢通提供了堅實基礎和堅強保障,同時為金融業的繁榮發展創造出大量的金融服務需求。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就是堅持系統觀念,從整體上謀劃經濟金融發展戰略,從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戰略全局謀劃金融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研討班開班式上對金融強國的論述,生動體現了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強國應當基於強大的經濟基礎,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同時具備一系列關鍵核心金融要素。這表明,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不可能真正建成金融強國。同時,現代金融發展也有自身規律,金融強國必須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這些關鍵核心金融要素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進程中長期努力,久久為功。

  記者:金融工作有很強的政治性和專業性,領導幹部應當如何增強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

  董昀:領導幹部增強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從經濟與金融的內在聯繫去把握金融發展規律,去認識和處理金融問題;要善於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從歷史視角認識我國金融發展規律,認清發展大勢,把握前進方向。

  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要充分認識到建設金融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準確把握面臨的重大戰略機遇,看大局、謀大勢,分清主流、支流,抓住經濟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要害和主要矛盾,既保持戰略清醒,不急於求成、大幹快上,又努力積極作為,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做到“蹄疾而步穩”。

  堅持系統觀念。要用普遍聯繫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理解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克服極端化、片面化、短視化,從多個維度、多個方面系統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金融發展規律。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要以穩定立大局,以進取謀未來,該立的要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不斷積累更多積極因素,實現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學好用好金融知識及其相關領域基礎知識。要加強對金融知識及經濟、法律、會計、科技、社會等相關領域基礎知識學習,既了解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業務,又把握金融體系、投融資體制機制、風險防控等。在掌握知識、弄清原理的基礎上,要結合實際做好實踐運用,自覺按照經濟規律、市場規律、金融規律辦事,做到依法管理金融、科學發展金融,不斷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切實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3

  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

  記者:在此次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如何理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內涵?其對於做好金融工作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董昀:文化關乎國本、國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這一重要論斷表明,文化對於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和推動。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這説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開拓形成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重要思想源泉,這條金融發展道路之所以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滋養是分不開的。

  在此次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豐富內涵: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這一深刻闡釋,既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又彰顯了現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金融精神,是“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在金融領域的生動反映。

  ——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就是要傳承和發展言必信、行必果,以誠為本、以信為先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誠信文化和信用體系,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失信成本,以完備可靠的信用體系支撐金融高品質發展。

  ——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就是要傳承和發展富民厚生、義利兼顧,見利思義、義在利先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處理好義與利的關係,以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的金融需要為價值導向,推動金融機構在服務國家戰略、履行社會責任和維護公平正義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就是要未雨綢繆,做到居安思危,把握好快和穩的關係,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貨幣金融政策穩健有效,推動金融發展行穩致遠。

  ——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就是要守正不守舊、不懼新挑戰,把握好守正和創新的關係,在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前提下,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動金融創新發展,力戒脫實向虛,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品質。

  ——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就是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增強金融從業者的規矩意識、法治意識,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堅決懲治違法犯罪和腐敗行為,剷除違法違規行為滋生的土壤,為金融業發展保駕護航。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取之不盡的智慧,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為金融系統注入傳承傳統、積極向上的文化基因,指明瞭提升金融軟實力、建設金融強國的前進方向。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以及各級領導幹部要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方面實踐要求,扎紮實實落實在本職崗位上、具體行動中,為金融高品質發展夯實文化之基、鑄牢文化之魂。(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郝思斯)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