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走出“舒適區”才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2023-12-13 08:5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前兩周,我有一位朋友收到兩張贈票,去看了一場小劇場先鋒戲劇。看完之後,他一頭霧水,和我聊天時連連表示無法理解,後悔沒把票讓給別人。那部劇我之前就看過一次,當時倒是沒有太多感觸,只記得劇本主創是一位法國劇作家,近幾年才開始與中國戲劇界合作。

  聽了朋友的吐槽,我寬慰他說:現在讓人看不懂的劇多得是,反正沒花自己的錢,就當在路上踩了個坑,之後繞著道走就好。然而,朋友卻正色道:“看不懂不是戲的問題,是我的問題,我看戲本來就少,也不怎麼愛看,要是換個行家來看,感受肯定不一樣。”

  盡管這位朋友平素從來不是什麼“文青”,卻表現出對文化藝術難能可貴的理解與包容。很多時候,一些人面對自己看不懂的文化產品、文化現象時,第一反應往往是防禦性的,忍不住加以批判和貶低。在這種情況下,還能保持一份虛懷若谷的謙和,願意帶著好奇去了解對方,是一種十分可貴的品質。

  面對來自不同文明、不同國家,形態各異的文化交流,我們常常強調“兼容並包”的重要性。對個人與群體而言,包容與否往往不是決策式的主觀選擇,而是不同思維習慣、思維方式自然導向的結果。

  包容的本質,是對陌生事物的接納,而接納的前提,則是充分的了解。當人們初次與某種文化“狹路相逢”時,不了解是默認狀態,因此自然容易“排異”“應激”,形成負面印象。但是,只要稍稍花些功夫,對陌生文化的背景源流了解一二,原有的困惑與反感,便能轉變為基本的理解。以理解作為基礎,不論是否欣賞、認同,我們都能以更加寬和豁達的態度,做到真正的包容。

  同樣是看了一部“看不懂”的戲劇,有人恨不得大聲罵街、痛斥主創胡編亂造,覺得這種劇目就不該上演;也有人願意試著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問題,搞懂劇目究竟想要傳達什麼。這種差異,並不在于鑒賞能力的高低,而在于心態、在于格局。

  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接受太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但總是願意張開雙臂接納新生事物,對豐富多彩的陌生文化懷有“開眼看世界”的熱誠;也有一些人雖說受過高等教育、在特定領域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眼界卻離不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願意了解任何“舒適區”之外的東西,把自己搞得十分狹隘。一個人能擁有多少知識,往往受其人生境遇的影響,但一個人在精神、文化層面能擁有多廣闊的世界,卻可以取決于其自己。

  當然,跨文化交流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社會學命題,在一些具體情境中,促成了解與理解並不總是那麼簡單。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與外國文化“走進來”的過程中,都不難找出這樣的例子。就前者而言,在中國美食文化出海的過程中,“西式中餐”在不少海外食客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因此,真正的中國美食要在國際上立足,免不了要經受一係列的質疑與誤解。就後者而言,中東國家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近年來日益豐富,但相比于西方國家,國人對這些國家的文化背景相對陌生,常常將其籠統視為一個整體,而忽視其內部的豐富性。這些事實,都影響著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互鑒。

  但是,正如我那位朋友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一般——對于陌生的文化產品、文化現象,即便我們一時半會兒無法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作出願意了解的姿態,暫且將其懸置一旁。與此同時,坦率地承認自己在當下對某些文化的不了解,避免一廂情願地“歪解”對方,才是真正的兼容並包。

  在這一基礎上,交流雙方可以努力搭建溝通之橋,逐漸讓跨文化交流變得更加順暢,促成真正的理解。對文化多樣性多一分認識,便能在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多走一里路。站在中國的角度上,立足中華文化,秉持包容之心,對不同文化精華兼收並蓄,也更能彰顯出我們從容、堅定的文化自信。

  林樹心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