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媒熱評|“雙面”烏鎮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11月,也是一樣的深秋,一幫大學生跟著攝影課的老師,坐上大巴車來烏鎮采風,他們用膠捲相機,定格下枕水人家的煙火生活。筆者就是其中的一員,那時的烏鎮,和無數江南小鎮並無二致,一面是古樸,一面卻是破敗。
20多年過去了,烏鎮還是那個烏鎮,依舊玲瓏可人,烏鎮也不是那個烏鎮,早已涅槃重生。
走在烏鎮景區,青石板路悠長靜謐,舊式小店、非遺作坊依次鋪開,昭明書院、茅盾故居的文化范撲面而來。站在新時代、看到舊時光,這是烏鎮的“新與舊”。1999年,烏鎮的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工程啟動,以“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為宗旨,打造江南水鄉的全新樣本;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第5次來到烏鎮,驕陽下的他戴草帽、頂酷暑,了解了工程建設等情況,鼓勵當地“以保護歷史遺産來開發旅遊”的發展理念不動搖;2014年,烏鎮再上新臺階——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的永久落戶,讓更多的人在這裡開啟尋夢之旅。走過十個年頭,烏鎮實驗室、未來産業研究院等100余個創新平臺涌現出來,“烏鎮院士之家”已累計集聚院士119位,引進40個高精尖項目,帶動全市引育各類人才超21萬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更是從2013年的42家,增長到現在的691家。舊時古鎮和新興産業,在這裡完美融合。
舊是烏鎮的底色,慢是烏鎮的氣質。“我們都曾醉在水鄉,任年華似水,似水年華。”被文藝青年奉為圭臬的電視劇《似水年華》就是以這裡為外景地;“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口口傳誦的《從前慢》就是出自烏鎮詩人木心之手。在這裡,時間不是以日來計算,而是慢到以年為單位。只要踏進烏鎮,在小船上、長廊下、橋洞中,時間就在這一刻靜止,心境也在這一刻凝固。感悟慢生活、觸摸快節奏,彰顯時代特質的“快”,正以“數字+”的智慧形式,巧妙地相融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刷臉入住、線上診療、無感支付,一個個普通的場景,因為科技的加持而變得更加快速便捷。在烏鎮大道西側,被稱為“浙江大腦”的“烏鎮之光”超算中心,每秒能進行181.9千萬億次浮點運算,服務省內外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江南慢時光下的烏鎮速度,正在對標世界水準。
如果把烏鎮的發展用曲線圖來展開,這是一條綿長的上升曲線。十年來,烏鎮吸引了超過1000家與數字經濟相關的企業,有力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城市現代化進程,2014年首屆烏鎮峰會時,智慧穿戴設備、無人駕駛等只是剛剛起步,如今,物聯網、機器人、雲計算、人工智慧已經蓬勃發展、漸入佳境。高科技“硬核實力”,為柔美水鄉憑添無數陽剛,“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走過十年的烏鎮峰會,需要為自己注入更多的韌性,做好網路空間命運體的連接與合作。
烏鎮景區有家很有名的羊肉麵館,很多慕名而去的遊客都説:“吃著面、看著面,就是面對面的愛”,這句曾經的經典廣告詞,此刻已成為每個遊客的心聲,無論是“面”與面,還是新與舊、快與慢、韌與剛,都是烏鎮的“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