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這一全球性的獎項為什麼以上海命名?

2023-11-01 09:17:00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字號

  “歷史永遠會記住,我們中國人用上海的名字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做了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吳志強表示。

  10月28日—10月31日。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在上海舉行。澳大利亞布里斯班、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烏幹達坎帕拉、巴西薩爾瓦多、中國福州五個城市獲得了首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上海獎)。

  世界城市日是聯合國設立的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也是首個由中國政府發起,並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支持的國際日。首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上海獎)具體是什麼獎項?為何能夠以上海命名?上海對于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又起到了哪些作用?

  “愚公移山”般的努力

  “第一次提出這個想法是在2010年10月31日世博會閉幕後,”城市日中心主任成鍵介紹,“當時所有的參展方一起發布了一個上海宣言,里面提出來要把每年的10月31日,也就是上海世博會閉幕的這一天,作為世界城市日”。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康玉湛 攝

  不過彼時聯合國已經有了“世界住房日”,就在每年十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如何讓世界接受在十月同時有兩個相似的節日,是當時的一大難題,吳志強回憶,“當時發揮了我們‘愚公移山’般的努力,”經過工作人員三年多的四處奔波,多方遊說,闡述世界城市日設立的必要性,最後終于在2013年的12月27日,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大會上通過決議正式設立了這樣一個國際日。

  “這就變成了我們不只是辦世博會,而是真正地把這個事情變成全人類的話題,共同來探討人類在城市里面這件事情,直接影響到整個地球的可持續與否。”

  由此,當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也就成為了世界城市日的總主題。

  航拍上海 來源:朱一寧/心城市

  “這是世界的節日”

  “聯合國設立這樣一個節日,主要是為了推動全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成鍵表示,“對于聯合國人居署,它明確是由這一個國際機構來牽頭在全球范圍內來做世界城市的相關的工作。”

  清華大學毛其智教授介紹,從第一個世界城市日起,上海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來推動每年的城市日慶典活動,搜集世界上各個城市中發展得好的案例,編輯《上海手冊》,“這些工作的積累使我們認為,在推動上海城市發展、中國城市發展和世界城市發展中還需要再加一把力,這一把力是什麼?我們走到各個地方,人家都會問,好的城市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不可以去學習、去借鑒?”

  2017年5月1日,經過三年多建設,承載著世博歷史和記憶的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它既是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性博物館,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全面展示世博專題的博物館。世博會博物館展陳面積約12000平方米,設有8個常設展廳和3個臨展廳。8個展廳包含大量珍貴世博歷史資料,其中2010年-2015年世博會的捐贈藏品上展3000多件,並通過模型制作、多媒體互動手段再現世博盛景。 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上海獎)的念頭也是由此而來,“所以在前兩年大家一起和聯合國人居署溝通,決定除了每年10月初評選世界人居獎以外,每年10月末,我們也應該頒發一個世界城市獎,以便城市之間更好的交流學習,借鑒經驗。”

  從宣布設立上海獎,到確立並公布獎項徵集事宜,再到發布首屆上海獎申報徵集通知、申報規則和指南,整個籌備工作歷時一年左右。經過4個月的申報,今年的上海獎,共有來自全球五大洲16個國家的54個城市完成申報,涵蓋了不同發展水平、收入水平、人口狀況的發達國家城市、發展中國家城市以及最不發達國家城市。

  “中國給世界帶來了希望”

  “中國給世界帶來了希望,我們確實能夠解決氣候危機。”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執行總裁馬克·沃茨在採訪中表示,“我們真的看到全世界都在關注這里(中國、上海)發生的事情。”

  馬克·沃茨指出,“在中國,電動汽車令人難以置信的加速。在上海這個城市,96%的公交車將是全電動的。這些數字遠遠領先于歐洲或北美正在發生的任何事情。所以中國的領導力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一位市民正在綜合能源港內為新能源汽車充電。綜合能源港供圖

  他還關注到了中國城市的空氣污染治理,“我們看到了北京的巨大進步,特別是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將空氣污染減半,我所居住的城市倫敦正在密切關注(空氣治理),因為全世界各地的城市正在建立清潔空氣區,並試圖減少污染。”

  “中國是世界上組織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聯合國人居署可持續發展目標城市全球倡議負責人戴菲德·奧布里表示,“中國的城市化實際上使中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變得更加繁榮。我們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印象深刻。我們準備支持中國,確保城鎮化充分發揮其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