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康莊大道 美麗中國新篇章

2023-10-02 08:03: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我們繼續“康莊大道”系列。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十年前,毛烏素沙漠風沙大、乾旱少水、寸草不生,而現在這裡滿眼新綠、河水充沛。過去,北京冬天常常看到霧霾天,而現在藍天和晚霞已是北京人的日常。長江下游某地十年前的衛星照片顯示,母親河長江沿岸滿是碼頭、污染企業,而現在這裡岸清江凈,生機盎然。中華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在成為現實。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中,美麗中國建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讓賽艇運動員心曠神怡的大沙河流經深圳全域,曾經河面垃圾氾濫、污水橫流。從2016年以來,經過嚴格的水體治理和生態修復,這裡的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的好轉。國慶節前的一天,專業人員正通過遙感無人機、地面監測、鐳射雷達掃描等多種“黑科技”來獲取相關數據。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檢測,而是為了編制一個重要數據GEP——“生態系統生産總值”,它和GDP的概念對應,指的是生態系統也就是自然界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物質産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

  廣東深圳市生態環境局自然處二級調研員林振團:“GEP是指在一年的時間內,自然界給我們生産生活做了多少貢獻。比如一片果林,算的不是果林裏面的樹木值多少錢,而是這片果林産生了比如説摘的蘋果值多少錢,倘若這片果林調節氣候、節約能耗值多少錢。”

  從2018年開始,深圳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合作,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完整的GEP核算制度體系,給“綠水青山”貼上價值標簽。這天工作人員檢測的指標之一是大沙河流域的溫度。通過熱紅外無人機,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沙河流域植被空間、水體空間的降溫效應。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韓寶龍:“通過測量,可以看到我們的生態空間相較人口活動的密集空間,在溫度上有5到6攝氏度的溫度差,這也進一步説明大沙河流域的生態空間具有顯著的降溫效果。”

  “調節氣候”是核算GEP中眾多指標的一個。根據當地的標準,深圳確定了物質産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旅遊服務三個核算一級指標,此外還包括農林牧漁産品、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削減交通噪聲等十六個二級指標。那麼這些指標又如何轉化成經濟數據呢?

  廣東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自然生態所所長孫芳芳:“簡單來説,大沙河流域帶來五六度的降溫效果,核算的時候以空調來達到這些效果,它節約的所需電費來反映調節氣候的價值。”

  核算結果表明,2021年深圳市的生態系統帶來的調節氣候的功能可以節約用電約700億度,佔到當年深圳市總用電量的64%。經嚴格核算,深圳市2021年度GEP為1363億元,跟2020年比有1%的增長。

  孫芳芳:“我們開展GEP核算,希望能夠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現生態價值,從而引導大家關注在GDP發展的同時,能夠保證GEP不降低,反映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引導的是高品質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模式。”

  GEP的核算只是第一步,清晰的數值未來還將成為城市建設、發展的指揮棒,力保城市的生態價值不下降。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雲:“GEP作為核算自然對人類貢獻的指標,目前全國各地的實踐來看,確實有很多應用空間,比如進規劃、進交易、進項目、進決策等,都不斷在探索過程之中。”

  孫芳芳:“我們對於城市規劃的建議,用地的時候優先採用GEP價值比較低的一些區域,而非去佔用價值比較高的像森林,否則得不償失。這樣才能夠保證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高品質發展。”

  2021年,中辦、國辦共同發佈了《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要開展建立“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機制或者應用機制”,GEP就是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機制的探索。除深圳外,浙江麗水、福建武夷山等多地都開展了類似的試點,這在全球也是一種創新。

  歐陽志雲:“聯合國統計委員會2021年發佈的生態系統評估指南和核算框架,把GEP作為生態系統資産和生態系統服務的評價指標,GEP核算方法和核算思路來評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已經成為中國對全球的一個貢獻,讓全球認識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

  現在,經過修復的大沙河已經成為一個生態走廊,沿大沙河區域形成了一條科技創新軸,大量高科技公司陸續入駐,這裡成為了深圳打造全球創新之都的核心區域。

  林振團:“通過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我們修復了綠水青山,深圳市是以創新驅動進行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産生的經濟效益也凝聚成了金山銀山,通過金山銀山又反哺綠水青山,將大沙河走廊建設得更加美麗。”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又反哺綠水青山,這相互轉化的過程正是“生態産品價值核算和應用”的積極探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戰略哲學教研室副主任郝棟:“現在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探索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鮮明特徵,它其實就是在避免過去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當中,片面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不斷實踐、不斷完善,要構建體系化、制度化的保障機制,我們才能真正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條道路走得更加穩健。”

  7年前,位於大巴山深處的重慶市巫溪縣寧廠古鎮,還是一片光禿禿的懸崖石壁。山崖邊的大寧河是長江一級支流,落石碎土影響著長江上游的生態安全。從2016年開始,當地村民肩扛手提,把水泥、石塊、泥土運上峭壁,築成一個個石窩子,再把樹苗一棵棵背上山,在荒山上種下了6萬多棵樹苗。

  陡崖上的種樹人苦心沒有白費,2022年,巫溪縣的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70%。如何才能守護好這些來之不易的森林呢?2018年,重慶開始探索以森林覆蓋率為指標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森林變成了可以交易的産品——碳匯,直接創造價值。

  重慶市巫溪縣林業局副局長劉鍵:“既讓森林覆蓋面多的地方有了補償不吃虧,又讓綠化空間有限的地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盡到綠化責任,推動了各地間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村民劉光柱的家背後就有一片樹林,就是通過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交易出去的。從那時候起,他除了種地之外,還多了一個身份,成為一名護林員。

  從2019年開始,巫溪縣通過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累計交易森林面積指標4萬畝,護林有了穩定的收入。在此基礎上,當地還探索出了“生態治理+生態産業”模式,特色的老鷹茶、冬桃等綠色産業從以前裸露的石頭山“長”了出來,讓曾經石漠化的土地“披綠生金”。這些石頭縫裏蹦出的新綠和産業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濃重一筆。綠水青山帶來的不僅是金山銀山,還有更多的價值。

  郝棟:“人其實是自然界有機生命的一部分,融入自然之後,人的身心健康能夠得到持續性放鬆,能夠感受到愉悅,能夠更加健康地發展。實現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同性發展,在這種發展模式之下,人才能走向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金秋時節,中國大地上到處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烏梁素海歷經十餘年生態治理後重生,碧波盪漾,蘆葦隨風搖曳。太湖今年的水質創造了十年來的最好水準,山水風光、鄉村風情、人文風貌圍繞著太湖有機融合。在昆明滇池邊的濕地公園,3.2萬株中山杉是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種植的,遊客們乘坐“水晶船”穿梭杉樹林中,靜享秘境之美。通過多年持續的生態修復,目前滇池附近已建成湖濱生態帶6萬餘畝。

  雲南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長潘珉:“現在湖濱濕地還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社會服務功能,比如説中小學生、成年人,在週末、在假期,都非常喜歡去滇池周邊的濕地走走。”

  散步、跑步、生態研學、環湖騎行,大家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生態保護帶來的紅利。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人們在綠水青山間的幸福感就是最好的答案。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