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推進積極老齡化 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

2023-09-19 09:5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專家學思】

  近期,“天津跳水伯伯”火出圈,被譽為天津城市新名片。“天津跳水伯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老年生活。他們受追捧反映出的是積極、健康、樂觀的老年生活方式被廣泛認同,甚至被大眾羨慕。這也提示我們,大力推進“積極老齡化”正當其時。

  老年群體是寶貴的社會財富

  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倡導積極老齡化概念。伴隨人口老齡化的演進,各國形成共識:規模巨大的老年人口不僅是被“贍養”的負擔,也是産出性的人力資源,關鍵在於如何積極應對,化挑戰為機遇。20世紀50年代,國際勞工組織將勞動年齡人口的統計定為15歲至64歲,65歲及以上為老年人。隨後全球老年人就業參與率不斷上升,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65歲至69歲老年人就業率已達28%。

  自2000年開始,我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截至2022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8億。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進“積極老齡化”,需要從城鄉基層社區做起,在全社會培育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老年生活觀,全方位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在我國,規模巨大的老年群體是重要的人力資源和寶貴的社會財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國60歲至69歲的低齡老年人口有1.5億,超過老年人總量的一半,這些“活力型”老年人擁有知識、經驗和技能等優勢,是重要的就業市場補充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樹立和培育積極老齡觀,就要用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積極的政策和更加積極的行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近年來,隨著收入提高和預期壽命延長,銀發經濟快速興起,養老服務、大健康、繼續教育、文體旅遊以及各類老年生活用品等産業需求越來越大,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數字技術日益進步,老年生活方式不斷轉變,電子商務、智慧交通、遠端醫療、智慧養老、直播帶貨和各類社交App已深入老年日常生活。老年人生活圈不再局限于家庭鄰里,開放式的社會參與、群體互動和服務共用越來越便利。這些都為推行積極老齡化帶來有利條件。

  各方綜合發力,共促老有所享

  我國老齡事業發展還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矛盾。比如,社會認知水準不足。受傳統文化和家庭觀念影響,部分老年人對積極老年生活認識有限,主動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的意願不足,在預防保健、休閒服務等方面的消費觀念趨於保守。在社會觀念層面,仍有人對老年人創業就業和參與社會活動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見。同時,老年服務設施建設滯後等因素也限制了老年人參與。再如,數字鴻溝問題突出。2022年《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仍有近半數老年人未接觸過網際網路,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不會使用智慧手機。在出行、消費、就醫、辦事等方面,數字障礙普遍存在,這也相應會帶來老年群體的社會排斥等問題。

  對此,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保證各方綜合發力,建立長效機制,培育良好的制度環境尤為重要。

  首先,健全完善社保體系,為老有所養提供制度保障。社會保障是保障老年福祉的基本制度安排。我國已建成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社保體系,應對老齡化衝擊,還需進一步加大財稅政策支援,鼓勵家庭、個人增加養老儲蓄,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

  其次,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促進老有所為。建立友好型老年就業制度是國際潮流,不少國家採取彈性退休制度,鼓勵老年就業。配合退休政策的調整,我國應及時修訂就業社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老年人就業權益保護。支援老年人依法依規開展生産經營活動。鼓勵老年人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參與志願活動,在治安維護、協助調解民事糾紛等方面發揮愛心力量。

  再次,推動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增進老有所學。活到老學到老,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例如,在法國,老年大學開設的課程十分豐富,既有實務型課程,包括體育鍛鍊、衛生保健、文學歷史等,也有專業研究型課程,例如社會學、老年學等,為老年人提供多樣性的知識技能。當前促進老年教育發展,一方面可支援相關部門、行業企業舉辦的教育機構和高校向社會開放辦學,擴大資源供給;另一方面還要依託基層社區中心、圖書文化等場所,在老年群體間開展靈活多樣的培訓活動。

  從次,加強社區機構設施建設,實現老有所托。社區是老年人活動的基本單元。在新加坡,社區內的康養服務、休閒娛樂服務設施非常便利;在公共住房上,鼓勵老年人和子女就近居住,促進代際交流。2023年民政部發佈的《國家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提出,“依託和整合現有資源,發展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或為老服務綜合體”。一方面應加大社區層面的設施建設投入,依託衛生服務中心、養老驛站、老年食堂等資源,為老年人就近提供綜合性的托養照顧和生活類服務;另一方面,可盤活空置房産、公園、商場等資源,豐富老年人的文體活動場所。

  最後,普及數字技術,保障老有所享。掌握數字智慧技術是老年人共用發展紅利、提升生活品質的必然趨勢。要大力實施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普及工程,通過政府補貼、專項優惠和社會公益資助等政策,促進老年人享有數字設施;要加快數字平臺的適老化改造,推出適合老年人簡單易懂、便於操作的應用産品;要在醫療服務、社保經辦、民生福利和生活繳費等高頻事項上,加強公共服務系統的智慧化建設,提供一站式服務,讓“數據來跑路,老年人少跑腿”。

  (作者:房連泉,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社會保險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