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網路小説描繪衛星導航激蕩三十年

2023-07-25 09:18:00
來源:長江日報
字號

  從武漢走出去的第一代“北斗人”鄭勇:用網路小説描繪衛星導航激蕩三十年

  前不久,由閱文集團主辦的第七屆現實題材網路文學徵文大賽揭曉,在38092部參賽作品中,描寫我國衛星導航事業發展進程的《只手摘星斗》脫穎而出,獲得特等獎。令人驚訝的是,這部長達80萬字的小説,其作者“掃3帝”並非職業寫手,他畢業于武漢大學航測係,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衛星導航事業的工程人員,30年來的職業生涯始終與“北斗”有關。

  上周,長江日報《讀+》週刊專訪了“掃3帝”,他的真名叫鄭勇。

  ■ 個人的成長史也是一代人的創業史

  線上下,《只手摘星斗》不僅獲得“現實題材網路文學徵文大賽”特等獎,還被列入“2023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線上上,這本書也是表現不俗。去年國慶假期,這部小説在起點中文網上架,排在了現實頻道新書第一名,甚至一度進入了暢銷榜前十,且是進入此榜單的唯一新書。

  那麼,《只手摘星斗》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中國衛星導航産品還完全依賴於進口。國外GPS廠商開始通過代理商進入中國市場,以高昂價格賺取利潤,同時掌握話語權,阻斷用戶與廠家的交流,試圖永遠佔據中國市場。

  剛畢業的大學生張邕,因為一次設備升級主動聯繫了美國廠家,無意中成了打破代理封鎖的第一人,結果引發一系列震動。舊代理商極力維護自己的規則和利益,外國廠家要拿回對中國市場的控制權,國內用戶要爭取自己最合理的權利,新代理商和國外其他品牌虎視眈眈,要在中國市場建立新規則。而此時剛剛啟蒙的衛星導航“中國製造”也極力想在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一場沒有硝煙的商戰殘酷而激烈。

  張邕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被捲入了衛星導航産業的征戰中,經歷了國企、私企、外企的各種沉浮,外企內部的勾心鬥角,競爭對手的爾虞我詐,國産之路的各種艱辛征戰。伴隨著中國北斗産業的興起,張邕也一步步崛起,他從懵懂衝動的職場新人,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的行業精英,最終拒絕了外企給他的中國區首席代表任命,和好友們一起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北斗事業。

  伴隨著張邕的成長,中國衛星導航事業也經歷了引進、合作、自主研發的痛苦過程,最終走向成熟。如今,中國的北斗衛星覆蓋了整個天空,而在地面接收終端裏,則用上了國産的整合電路板。

  看到最後,讀者會發現,這既是一個人的成長史,也是一代人的創業史,是一個行業的發展史,也是一個國家的崛起之路。

  ■ 網路文學正在向現實貼近

  專家和評論界紛紛點讚《只手摘星斗》。

  謝錦(《收穫》雜誌副主編):衛星導航行業是一般人難以接近的行業,小説作者作為國內衛星導航第一批職場人,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小説通過敘寫主人公張邕的人生,生動寫出了中國衛星導航事業從起初技術被壟斷掣肘,到艱難自主研發,最終實現規模應用的清晰過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格外扣人心弦。而圍繞著衛星導航事業的各種技術人員、學者和中外企業經營者也在小説中得到了栩栩如生的展現。

  林濰克(閱文集團現實題材主編):業內人士寫的衛星導航産業職場故事,行業發展與個人際遇交錯,在科技興國敘事的當下具有豐沛的時代意義和社會價值。

  翟羽佳(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近年來,我國網路文學熱門作品不再集中于玄幻、言情等題材,出現了向現實貼近的趨勢,關注當下興趣熱點,接地氣、有溫度的作品數量可觀。這些反映醫療、刑偵、社工、教育、扶貧、工業等職業精神的作品持續升溫,提升網路文學的題材內涵。

  《只手摘星斗》真正展現出了行業奮進的“精氣神”,這部作品也對廓清行業文發展格局、分析行業文作家創作態勢具有較為深刻的意義。時代風雲、改革浪潮或者凡人夢想,這些現實生活是作家們創作的精神富礦。網路文學要“提質”,正是需要更多如“掃3帝”一般既能在職業視野與歷史坐標的迷津中洞察現實,又能不忘胸懷家國、文為民作的網路作家們。唯有聚焦行業的“奮鬥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網路文學才能釋放行業文見證時代、振奮精神的磅薄力量,中國網路文學也才能以蓬勃昂揚之勢傳遞主流價值、講好中國故事。

  【訪談】

  ■ “掃3帝”是筆名,也是一項先進技術

  讀+:能否介紹一下您的主要職業經歷和現在從事的工作?您的事業和“北斗”的主要聯繫?為什麼取了“掃3帝”這麼個筆名?

  鄭勇:我的職業經歷和小説主人公張邕有一些相似,畢業之後就從事衛星導航的相關工作,經歷了國企、辭職下海、私企、外企,然後自己創業的過程。整個職業生涯,都是和衛星導航以及“北斗”聯繫在一起的。

  目前從事的工作主要是移動測量和三維鐳射掃描,這依然與“北斗”相關,因為這兩項業務都需要位置服務,“北斗”就是位置的最主要來源。

  我的老師、武漢大學教授朱宜萱先生專門問過我的筆名“掃3帝”是不是與3D掃描有關。老師説對了,“掃3帝”就是Scan to 3D,掃描三維數據,是“北斗”應用的一個延伸。

  人們大概都知道北斗系統是提供定位的,無論是街上風雨無阻的快遞小哥,還是手機裏的地圖導航,北斗的定位服務都在發揮著作用。但是,位置服務的應用遠比人們想像的要廣泛。比如無人駕駛,要求釐米級的精度,已經大大超越了此前手機地圖的概念,這就需要非常精確的掃描測量。再比如文物和古建築保護,也需要精確的位置數據,我的老師朱宜萱和她的先生李德仁院士,他們在敦煌莫高窟就做了這樣的工作。我和同事這些年也為浙江烏鎮、山西晉祠、北京故宮、東莞古村落做了掃描,取得了三維數據。

  再比如林業調查和農村的宅基地測繪,可以把鐳射雷達放在飛機上面,飛機飛過去數據就出來,速度快而且便宜,但是在天上有很多地方是掃不到的,我們就是解決這個,用一個背包,裏面裝著鐳射雷達,車載移動或者人背著走一趟,就能取得室內數據,可以建立精確的三維模型。我們為很多高檔商場、火車站、機場做了這樣的服務。

  ■ 用免費的“千年蟲”補丁賣錢,這是真實案例

  讀+:為什麼想到寫一部長篇小説,來講述“北斗”人的故事?小説裏寫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職場故事,是否都有現實的影子?

  鄭勇:這個行業做得久了,我深切感覺到自己身邊發生的故事都非常精彩。而且這些精彩是行業外的人不太熟悉的,於是有了一種想和人分享的心態。自己經歷過中國衛星導航事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故事寫出來就成了長篇。

  書中所有的人物和故事,可以都認為是虛構的,但背後都有真實事件和人物的影子,不一定是我本人的經歷,也許是幾個人的故事。現實有時比戲劇更精彩,只能盡力去把握一二。比如關於外企內鬥的部分,很多讀者都有共鳴,有人説,和他經歷過的外企生涯幾乎一模一樣。而國內企業競爭的部分,基本是完全寫實的。

  小説一開始,主人公張邕發現美國運來的設備裏有“設備支援”資訊,可以免費提供升級服務,他看到單位用了幾年的設備都沒升級,於是主動給美國供應商發郵件聯繫升級,無意中打破了代理商壟斷資訊和服務的局面,引起一場軒然大波,最終導致他離開了那個單位。在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還沒有真正興起,軟體升級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時用戶與廠家的交流完全依賴於代理商,而代理商會拿著免費的東西收取用戶費用,這種事情非常常見。到了1999年的時候,所有的電腦系統都涉及“千年蟲”問題,衛星導航接收機也不例外,所以各個廠家都給出了“千年蟲”的補丁,並放在網站上自由下載。但這個程式,被人拿去給用戶做有償升級,賺了很多。這種事也不是個案。

  讀+:這部小説有80萬字,您寫了多久?

  鄭勇:大約半年,基本上每天更新4000多字。其實我在十幾年前,在網上寫過一部不到10萬字的小説,叫《首席代表》,寫一個學生剛畢業如何通過自身的奮鬥努力達到一定成就。和《只手摘星斗》的開頭有點像,但是簡單很多,而且也沒有寫完。相比之下,《只手摘星斗》宏大得多,真正寫了一個行業的發展史。

  ■ 導航國産化,“北斗”升空僅是其中一部分

  讀+:這本小説前半部主題是主人公的成長,他逐步變強;到了後半部,就以“國産化”作為大背景,一群人在打拼努力。那麼衛星導航事業的國産化,走過了什麼樣的歷程?

  鄭勇:老百姓只是看到“北斗”升空,看到自己的導航衛星,併為之驕傲。而我作為一個專業人士,知道我們經歷了怎麼樣的曲折和磨難。

  國産化實際上是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天上的衛星,一個是地面的接收站,包括各種終端的國産化。老百姓熟悉的終端就是手機,但是除手機之外,還有大量的北斗定位專業終端,能夠提供亞米、釐米乃至毫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服務。這些高精度服務可以用於建築、測繪和監測等多個領域。我書中提到的國産化,就是地面應用的北斗終端的國産化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三步走”:第一步是百分百進口,第二步是逐漸過渡到採購國外進口的板卡和晶片,國內廠商做整合;北斗衛星升空後,這個過程也急劇加速,中國很快成為衛星導航終端的最大生産國。到了這個階段,中國製造依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得到國際認可;而且中國居世界第一的衛星導航接收機生産量,用的卻都是“外國芯”,收益最大的不是中國製造商,而是國外的板卡供應商。

  第三步,中國企業和機構開始研發自己的核心板卡和晶片,把“外國芯”的中國製造,變成百分百的中國製造。於是出現了,逐漸強大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去收購;於是出現了,一群北斗學者和企業家,包括國外歸來的專家們,致力於一顆“中國芯”。這些部分在我的書中都有體現。

  當中國的板卡晶片問世,接收機便分成了進口芯和國産芯兩個檔次。又經過幾年,用戶和市場才真正認可中國晶片,用戶才不再計較用的是誰家板卡。只有到了這時候,才是“中國製造”真正的崛起。

  這是一個看似中規中矩、自然發展,其實精彩紛呈的過程,也是非常值得書寫的一個過程。競爭非常殘酷而激烈,無論是中國接收機,還是中國晶片,除了面對國際企業的壓力,還不可避免地面對中國企業彼此的競爭。大家都用著同樣的板卡,價格卻是進口産品的五分之一,衛星導航産品瞬間就變成了微利的常規産品。

  但這種競爭帶來的效益也是明顯的,短短幾年,中國市場從每年幾千台接收機的銷量,爆髮式增長到每年十萬台以上,以前根本不敢想用北斗産品的用戶,現在可以輕鬆地購買這一類産品。

  而中國製造的強勁表現,最終獲得了整個世界的承認,我們的企業家甚至登上了全球最權威的衛星導航雜誌封面。

  這些國産廠家本已經把接收機價格壓到了最低,經過幾輪血拼,終於達到一種平衡,大家都不再去降價了。此時,網際網路公司忽然帶著資本和新的理念出現在這個行業內,他們帶來了衛星導航産品更大的普及,真正實現了走進千家萬戶。但給傳統的測繪行業和傳統廠家也帶來了新的衝擊和顛覆。這樣的故事始終沒有盡頭,就是我小説最後一章説的,還將繼續。

  讀+:您作為在一線拼殺過的人,能否簡單講講國産化到底意味著什麼?現在的市場格局又是如何?

  鄭勇:從GPS到“北斗”,天上多了一種衛星導航系統。但實際意義遠不止如此,這代表著我們在空間定位技術上,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很多方面不再受制於人。我們有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有了從內到外完全自主的“北斗”接收機。而國外傳統的GPS廠家,必須遵循我們的原則,不相容“北斗”的衛星導航産品將無法進入中國市場。

  對北斗産業興起的意義,除了國家戰略層面之外,我有一個比喻,這就像是租房子和自家房子的區別。GPS就像我們租別人的房子,它能滿足我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我們不會花太多的精力去裝修和改造它,因為它不是我們的。而且即使房東表現得非常友好,我們始終要提防有一天被“趕出家門”,所以不能大興土木。

  而“北斗”是自家的房子,我們可以任意地發揮我們的智慧,把它變成一處樂土。對其他一些一直“租房”、沒有能力建自己房子的國家或地區,“北斗”給了他們多一種選擇,帶給他們多一份安全感,這是“北斗”帶給世界的改變。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衛星導航接收機生産國,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並使用中國接收機。比如西歐某個大國,參考站用的都是中國接收機。除了輸出接收機,中國製造商還輸出基於“北斗”的解決方案,包括參考站系統、精準農業系統等等。

  讀+:“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您在書中多次引用這句詩,還用作書名,是什麼讓您産生這種情懷?

  鄭勇:李白這首詩描寫的場景,可能不一定是我所想的那種。但好的文藝作品,就是可以給讀者更多的聯想空間,代入自己不同的情感。對一個衛星導航從業者而言,這首詩有著非常打動我的地方,所以我多次引用了這首詩。

  “手可摘星辰”,可以理解為北斗人所做的事,我們摘下天上的星星為我所用,這不僅浪漫,而且直接,是每個讀者都可以理解的情境。而“危樓高百尺”,是描述摘星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歷經各種磨難。小説中有句話:“我們都想做那個摘星的人,但卻忘了首先面對的是危樓。”企業家要有摘星的雄心,更要有面對危樓的勇氣。

  這其實不僅是北斗行業了,每個創業者應該都能理解其中的意味。(長江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