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聊創新丨程睿:星願
新時代10年,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載人航太、探月探火、衛星導航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科技創新不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更是難上加難,新型舉國體制給了我們攻堅克難的底氣。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文匯報社聯合出品的《大家聊創新》系列紀錄短片, 7月3日起在全網推出,以專家視角講述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生動實踐。今天推出第一集《星願》,跟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黨委委員、院務委員、科研管理部部長程睿的腳步,走進位於臨港的中國“小衛星的搖籃”。
▲《星願》
程睿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黨委委員、
院務委員、科研管理部部長
“三無”精神:無名英雄、無私奉獻、無上光榮。
航太是非常艱辛但又是非常幸福的行業。
國際競爭白熱化,要實現彎道超車,年輕人有信心。
創新報國,小衛星有大未來
“那是2021年7月19日淩晨3點左右,起來出發前,我在夢中和已經離開我的父親聊到了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當天是遙感三十號10組衛星的發射日,父親仿佛是在為我們默默地祝願。”
程睿説,這個夢讓她感覺跟父親有一種時空的交集。父親曾在阿裏地區戍守邊疆19年,用自己的身體來守衛祖國,“我作為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用科技的手段來科技報國、科技強國。突然覺得,其實我們倆做的是同一件事情。”
小衛星,大夢想。20年發射了90顆衛星,如同一個傳奇。而這樣的奇跡,就發生在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發生在上海這座創新之城。80後的程睿,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來到上海從事衛星研發,紮根這片創新熱土。腳踏實地、敢想敢拼,她作為核心骨幹,圓滿完成40余顆衛星研製,研製出我國首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衛星,並完成我國首個低軌衛星星座——“遙感三十號衛星星座”組網運作,成為首屆上海傑出工程師中唯一女性。
“20年的歷程一路走來,有艱辛,更有創新,一直在不斷地挑戰自我。”程睿説,創新一直是他們的基因,一路伴隨著他們的成長,“新的技術一定會在這裡先行先試,我們的科學家就有這樣一種精神。”
基礎創新,報國裕民。她認為,要積極探索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將發展的痛點、難點和長遠的潛力點,進行集中攻克,“只有集中力量乾大事,這才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成功法寶。”而要達到深層次的科技創新,還是需要把整個創新鏈條打通,做到實實在在的創新。
她感慨地説:“衛星創新院坐落在上海是非常幸福的事,我們正積極地加入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行列。”上海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核心地位,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集合了完備的航太産業鏈,小到一個元器件,大到科研的氛圍、高校的支撐、市場的機制以及成果的轉化,都走在創新發展前列。
無名英雄、無私奉獻、無上光榮。在程睿看來,航太行業是非常艱辛但又是非常幸福的行業。“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將夢想和宇宙連接起來。當衛星發射成功、在軌獲得很好數據應用,當第一幅圖像清晰地出現在電腦上的時候,哇,真的太自豪了!”
作為年輕的航太科技工作者,她也深切感受到這份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近年來,航太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雖然我們也在拼搏,但是國外也沒有停歇,這對我們是更大的挑戰。從‘兩彈一星’精神到北斗精神、‘三無’精神,我們年輕人也會用實際行動來譜寫新的科學家精神,用新的方法來實現彎道超車。”
仰望星空、探索宇宙,這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追求的夢想和願望。小衛星,就像地球伸出去的眼睛、伸出去的手,觸摸著宇宙,為人類探索更廣袤的深空,成就美好的“星願”。
聯合出品: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
中共上海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
文匯報社
策劃:鄭逸文 季穎 沈良
總製片人:王蔚
導演:溫蝶
攝影:張挺 陳龍 王竟成 周俊超
剪輯:王卓
翻譯:王睿 林岩
製圖/編輯:陳雲峰
文/責任編輯: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