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直面人權發展挑戰 中外學者闡釋全球人權治理之思

2023-06-16 10:5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6月15日電 (李京澤 謝雁冰)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于6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兩天時間裏,來自近百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300余名中外嘉賓,直面人權發展挑戰,共議保護和促進人權,為推動全球人權事業發展貢獻真知灼見。

  本次論壇以“平等、合作、發展:《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通過30週年與全球人權治理”為主題。30年前,《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明確各類人權擁有平等地位,發展促人權、合作促人權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糧食和能源危機、産供鏈斷裂、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踐行《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精神變得阻礙重重,全球人權治理面臨考驗。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肖君擁稱,當前,多重危機正嚴重衝擊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一系列人權保障問題的背後是全球治理在結構上的失衡,機制上的失靈。

  部分嘉賓特別提到,少數國家忽略自身嚴重的人權問題,借人權之名搞政治對抗,嚴重損害了全球人權事業的發展。例如,原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指出,美國已經召集了兩次“全球民主峰會”,提出在全球治理中要以“民主對抗威權”。這樣以“民主”為名分裂世界,給世界人權事業帶來的必定是災難,而不是福音。

  面對全球人權治理的挑戰和難題,多位重量級中外學者在論壇上闡釋了他們的思考。

  “儘管世界面臨重重挑戰,但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依然不可阻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劉卿指出,在促進和保護人權問題上,對話而非對抗的態度、合作而非脅迫的精神、共贏而非零和的思維至關重要。

  “現行的人權治理範式以排斥和對抗為特點,我們則提倡團結與合作。”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認為,促進全球人權治理,在治理內容上要擴充到人類的集體權利;在治理結構上不能由少數國家主導,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更多參與其中;在治理方法上應該提倡對話、合作、交流;在治理機制上應該非政治化、公正、客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亦認為,應當把各個文明、各個國家實現人權方面的最佳實踐總結好,促進更多人能享受到更好的人權。

  無論是主會場還是分論壇,平等、合作、發展成為各方嘉賓在推動全球人權治理問題上的共識。在具體實踐層面,與會嘉賓對人權治理的“中國方案”給予了積極評價。

  烏茲別克第一副議長、國家人權中心主任阿克馬爾賽義多夫指出,中國一直不遺餘力推動和保護人權,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具有國際影響力。

  “中國認定消除貧困是核心人權,並付諸堅定有力的廣泛實踐。”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説。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指出,對中國來説,扶貧就是人權的典範。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諮詢委員會人權專家劉昕生指出,中國倡導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的原則,積極推動以公正平等的方式對待所有人權,促進人權領域的互利合作,“這是中國對全球人權治理作出的重要貢獻。”

  不少外方嘉賓尤其讚賞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認為中方理念在完善全球人權治理、全面促進各類人權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印中友誼推動者蘇丁德拉庫爾卡尼説,全球發展倡議有望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推動形成一種創新型的互惠互利、增進和平的相互依存關係。烏干達人權委員會委員克裏斯潘卡赫盧亦指出,全球安全倡議明確國際秩序危機不能靠武器來解決,為世界人權保障注入了新內涵。(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