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勇攀科技高峰 建設航太強國

2023-02-21 08:0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2月9日,神舟十五號航太員乘組實現首次“太空漫步”。1月21日,神舟十五號乘組3名航太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通過視頻向祖國和人民送上新春祝福,這是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後迎來的第一個春節。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入軌,用時不到兩年,我國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空間站組裝建造,建起一座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2022年中秋節前夕,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並命名為“嫦娥石”。這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這樣的重大成果正來自嫦娥五號取回的月壤。

  行駛1921米!遙遠的火星,天問一號環繞器正在進行環火星探測,“祝融號”火星車已累計行駛1921米,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獲取原始科學探測數據約1600GB。

  …………

  這些逐夢太空的不凡成就,見證著我國從航太大國邁向航太強國的奮進足跡。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航太事業發展,在2016年4月24日首個“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勇攀科技高峰,譜寫中國航太事業新篇章”“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太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航太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航太重大工程圓滿實施,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實現航太技術由“跟跑”向“並跑”“領跑”發展,我國從航太大國加快向航太強國邁進。

  中國航太從地月係走向行星際,探索太空的範圍更深更廣

  “嫦娥”探月,開啟月球探測新篇章。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著陸探測,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隨著嫦娥五號採樣返回,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圓滿完成。如今,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三號著陸器仍在工作,刷新著人類探測器月表工作時長的新紀錄;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月面工作超過1480天;在科研一線,嫦娥五號帶回的“最年輕”月壤,不斷産出新成果……

  “祝融”探火,遙遠火星鐫刻中國印記。2021年5月15日,在經歷了長達近7個月的“奔火”之旅、3個月的“環火”探測之後,天問一號“登火”成功,穩穩降落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天問一號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使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火星探測邁出我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從地月係到行星際的跨越。以火星探索為起點,我國在深空探索領域確定了下一個方向。

  “羲和”逐日,太陽探測“三步走”計劃穩步推進。2021年10月14日,我國成功發射太陽探測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羲和號”,正式邁入空間探日時代。對於太陽探測計劃的後續發展,中國航太設計了分步實施的“三步走”計劃,為太陽探測貢獻中國方案。2022年10月9日,我國成功發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衛星,以“一磁兩暴”為科學目標對太陽開展觀測。

  中國載人航太邁入新階段,中國人有了自己的空間站

  國家太空實驗室“矗立”浩瀚太空,航太員駐留太空時間提高到半年,航太器太空交會對接時間縮短、航太員太空出艙活動頻率加大……我國載人航太不斷刷新紀錄,中國空間站從規劃一步步變為現實,成為“太空中最閃亮的星”。

  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神舟十三號任務率先創下了中國航太員連續在軌飛行半年的新紀錄。神舟十四號航太員陳冬成為中國首個在軌駐留時間超過200天的航太員。

  神舟十四號航太員劉洋在出艙時感嘆:“每前進的一小步,都是夢想的一大步,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

  距離地球400公里的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三次開講,神舟十三號航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神舟十四號航太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孩子們上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課。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在億萬青少年的心裏撒下科學和夢想的種子。

  從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到神舟十四號返回,中國載人航太在20個月內密集實施11次發射,4個飛行乘組12名航太員接續在軌駐留,航太員乘組首次完成在軌輪換,突破掌握了航太員長期在軌駐留、空間站組裝建造等8項關鍵技術,如期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太空築夢”的穩紮穩打、連戰連捷,在探索浩瀚宇宙的新征程上跑出了中國航太的“加速度”。

  中國航太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勇攀航太科技高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太堅定道路自信,始終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航太事業發展的戰略支撐,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以創新贏得發展先機。

  航太科技自主創新取得重大突破。空間科學研究捷報頻傳,利用“悟空”“慧眼”等科學衛星以及載人航太與深空探測平臺,在暗物質粒子探測、黑洞和天文觀測、微重力與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關鍵技術攻關密集發力,120噸級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和50噸級氫氧發動機研製成功,為後續運載能力的再次跨越奠定基礎。新一代衛星有效載荷關鍵技術也相繼取得突破,空間電推進系統、靜止軌道毫米波/亞毫米波探測儀等都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運載火箭能力有多大,太空探索舞臺就有多大。從大型火箭長征五號的研製成功,到長征十一號首次成功實施海上發射;從長征八號的首飛,到長征七號甲的成功發射;從“一箭22星”的紀錄,到越來越高頻次的航太發射……10年來,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進入空間的能力顯著增強。

  在軌運作應用衛星數量超過600顆,航太科技惠及民生的範圍越來越廣。北斗導航星耀全球,為超4萬艘海洋漁船提供定位和短報文通信服務;“高分天眼”形成全天時全天候對地觀測能力;風雲衛星提供天氣預報精準服務;通信衛星累計為國內1.4億戶家庭提供直播衛星電視服務……據統計,已有超過2000項航太技術成果實現轉化,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國家航太局局長張克儉表示:“中國航太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面向未來,中國航太正在不斷刷新中國高度。新一代載人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進入研製階段。探月工程四期正式立項,“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都已規劃,未來將繼續實施行星探測工程,開展小行星探測取樣、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重大工程任務和關鍵技術攻關。

  星空浩瀚,探索無垠。奮進新時代,中國航太開啟全面建設航太強國新征程,必將在太空中書寫更多新傳奇,實現更加恢弘壯麗的航太夢。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