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2023-02-02 08:2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古樸的老主樓前,有一條路被喻為“星空之路”。每到夜晚,華燈閃耀,路面上便投射出我國航空航太事業發展進程中的標誌性成果,這其中,凝聚著北航人的智慧與心血。

  行走在北航校園,航空航太元素隨處可見。走進北航課堂,更能體會強烈的空天報國情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積極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學生工作相互浸潤、三位一體的思政育人體系,將空天報國情懷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將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記者走進北航課堂,感受了“大思政課”的鮮活生動。

  一堂啟智潤心的思政課

  提前半小時登錄網課平臺,已有100多名學生在等候。課前3分鐘時,線上學生已有500多名。思政課教師付麗莎的講座,這群00後的學生很期待。

  “百年黨史 人民寫就——黨的二十大報告之‘人民’視角”,螢幕上,講座標題的紅色底色與付麗莎胸前的黨徽交相呼應。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了上百次。如何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付麗莎娓娓道來。

  一條時間軸緩緩展開,一張張照片隨之出現。

  一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圖片吸引了學生的目光。

  “大家猜猜看,參與‘兩彈一星’事業的工作人員,平均年齡是多少歲?”付麗莎問。“24歲?”“35歲?”“40多歲?”不到1分鐘,討論區已有120多條回答。

  “事實上,答案是‘無法計算’。”付麗莎頓了頓,解釋道,“提到‘兩彈一星’,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科研工作者,但參與‘兩彈一星’事業的,不僅有科研人員,還有許許多多人。”螢幕上,參與“兩彈一星”相關任務的省區市、科研院所、工廠數量等映入眼簾。

  “國防科技事業是千千萬萬人的事業。靠的絕非幾個人、幾群人,而是幾代人,背後還有大量的無名英雄……”付麗莎的話語雖輕,卻溫暖有力。

  “是‘萬人一桿槍’的事業。”沈元學院大一學生史忠明在留言區這樣寫下。

  如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這學期,電腦裏的備課資料已經積累了39GB!”付麗莎一邊説一邊展示,“思政課除了講‘頂天’的宏大敘事,還需要‘立地’的具體實事。要結合同學們的生活實際,不斷更新、持續備課。”

  記者看到,備課資料中,有“兩彈一星”元勳故事,也有北航校友採訪實錄;除了照片、紀錄片,辦公室裏還有不少航空航太相關的老報紙、老郵票。“這些都是我上思政課的獨門‘道具’!”付麗莎説。

  “我們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特色,將北航的空天報國傳統作為教學案例,把思政課講出‘專業情’。”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高寧補充道。

  前不久,北航舉行了“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思政課”集體備課會,付麗莎入選了全國高校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師生巡講團。“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高寧説,“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我們將持續推進思政課守正創新,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將北航的紅色基因與文化、空天報國情懷融入教學實踐。”

  一堂有滋有味的專業課

  北航南湖畔,一個女孩靜靜仰望天空,身側是一本航空航太概論教材。這座名為“憧憬”的雕塑,承載了許多北航人的共同記憶。

  航空航太概論是北航大一學生的必修課。不久前,循著史忠明同學的課表,記者來到課堂。

  翼展16.4米、灰色機身上寫著紅色的“北京—1”——授課教師萬志強正向同學們介紹我國航空工業發展,螢幕上是“北京一號”的照片。這是新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輕型旅客機,也是北航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學長們的團結一致、敢為人先,讓我深受鼓舞。”史忠明感嘆。

  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課堂上,中國故事、北航故事還有很多。在萬志強看來,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就像教學內容中的一顆顆珍珠。“你會發現,聽到這些時,學生的眼神變得更熱切、更專注!”萬志強説。

  “剛入校時,一些同學對空天報國的認識相對較少。將航空航太發展歷程結合知識點有機融入,有助於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樹立理想。”萬志強説。

  效果如何?萬志強拿出一沓自己珍藏的學生們寫的學習心得。網路空間安全專業學生王晨,結課後手寫了12頁的總結:“星辰大海,可望亦可及。我願以我所學,為航空航太事業保駕護航。”

  在北航,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工作教師集體備課,把專業情懷融入思政課,也用思政元素點亮專業課。

  “再去聽聽王文文老師的課吧!”付麗莎向記者推薦自己的備課“夥伴”。王文文是北航航空發動機研究院黨委書記、大學物理授課教師。兩位不同學科的80後教師,時常一起討論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

  來到王文文的課堂時,她正講授波函數和定態薛定諤方程。“德國物理學家玻恩提出了波函數統計解釋。他的經典專著《晶格動力學理論》的合著者黃昆,在英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為我國科研和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王文文娓娓道來。課上,有物理概念和方法,也有科學精神、家國情懷。記者了解到,王文文與團隊建設了課程思政案例庫,在教學中潤物無聲地融入思政元素。

  北航教務部負責人介紹,如今,從航空航太概論、大學物理等課程出發,北航的課程思政示範課已覆蓋所有學院和專業,推動課程門門有思政,讓專業課講出思政味。

  一堂知行合一的實踐課

  冬日夜晚,北航沙河校區主樓六層的燈光依然明亮。已近寒假,電子資訊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盧小祝仍在實驗室收集實驗數據。

  盧小祝的導師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北航電磁相容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蘇東林。“蘇老師常教導我們,開展從‘0到1’的探索性研究,必須多實踐,在第一現場發現、分析和解決真實問題。”為了獲取寶貴的數據,盧小祝多次赴一線開展電磁環境測試:夏日,陽光暴曬、蚊蟲肆虐;冬日,寒風徹骨、滴水成冰……

  “辛苦嗎?”面對記者的問題,盧小祝想了想説,更多的是學以致用的成就感,“用自己的所學解決電磁相容問題,服務國家需求,很自豪,也有了更強的使命感。”

  蘇東林鼓勵學生奔赴一線,通過項目合作、實習實踐,把電磁相容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交談中,她向記者展示了一條短信:“蘇老師,向您彙報:學生參與的裝備剛才經過天安門接受檢閱。您説過,我們參與的工作要服務國家,要瞄準高精尖。您的教誨時刻提醒我,不忘愛國初心,牢記強國使命!”這是國慶70週年閱兵那天,一名畢業生發來的資訊。幾年過去,蘇東林一直捨不得刪。

  如今,蘇東林與團隊已培養出200余名奮鬥在探月工程、載人航太、國産航母等重大工程一線的電磁相容技術骨幹。在她看來,“作為老師,看到學生們茁壯成長、不負期待,是最驕傲、最幸福的時刻!”

  上好大思政課,要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北航注重打造社會課堂,突出實踐能力培養,錘鍊學生知行合一的作風。除了科研實踐,學校還建立了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社會實踐的制度。今年寒假,又有多支學生實踐隊,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以實幹踐行空天報國。

  “空天助農”實踐隊大三學生白佳毓,正開展植保無人機調研。去年暑假,她回到自己的家鄉河南太康縣,在田間地頭了解無人機的應用推廣。今年寒假,她擴大了調研範圍,用專業知識助力鄉村振興。

  史忠明也迎來進入大學後的第一次社會實踐。他加入了由付麗莎擔任思政導師的“星火”實踐隊,回到高中母校,向學弟學妹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自己親歷的北航師生的奮進故事。

  準備宣講素材時,史忠明特意重溫了學校黨委書記趙長祿在大一新生入學時講授的“思政第一課”。這次課程的標題,已被他和全體學生記在心底:心懷國之大者,矢志空天報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