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行走在山脊上的守燈青年

2023-01-30 17:5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月光輕輕繞過車窗/照射在安靜的臉上……還有誰在快樂地/堅持信仰/還有誰在快樂地/繼續歌唱。”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鐵路青年,高唱著原創歌曲《火車日記》,緩緩行走在高低起伏的山脊上。

  在我國西煤東運重要通道瓦日重載鐵路上,有一座位於沂蒙山腹地的小站——郭家溝站。這裡,一支年輕的信號小分隊終日紮根大山,與鐵道為伴,每天翻山越嶺巡檢信號燈,保障著電煤列車的運輸暢通。春運期間,隨著電煤運輸量持續增加,他們的工作也變得愈加忙碌。

  32歲的畢研菲是濟南電務段郭家溝信號工區的工長,在工區裏年齡最大。春運期間,他和工區13名小夥伴擔負著7座車站、200公里線路上73組道岔和155架信號機的養護任務,這些“紅綠燈”分散在高橋、深山、隧道之中,每月至少要巡檢一遍,每段路都是挑戰。

  1月12日這天,這些守燈青年再次頂著寒風,踏上了早已熟悉的巡檢路。對畢研菲來説,從他2014年參與瓦日線建設至今,這條巡檢路已走了整整8年。最初,這個工區的6名職工都是90後小夥子,當時職工宿舍還沒建成,他們只能租住在沿線村莊的農戶家裏。

  鐵道線上每間隔兩公里就有一架信號機,為火車司機指引方向,一旦信號燈出現問題,整個運輸秩序就會被打亂。也正因如此,畢研菲和工友們都常説:“我們守的不僅是信號燈,更是萬家平安。”

  養護信號燈時,他們需要通過作業門進入鐵路線路,而這些作業門往往都藏在大山深處,看似很近,其實需要翻幾座山頭才能到達。背著30多斤重的檢修工具徒步前進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在山路上行走,體力消耗比較快,常人不到半小時就會氣喘吁吁。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如不掌握些技巧,容易扭傷腳或跌倒摔傷。日子一長,畢研菲和工友們琢磨出了不少“竅門”:呼吸要配合腳步,上山小瑣步、下山鴨子步。“爬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翻過山脊眺望遠方的時候,能夠找到勇於挑戰自己的樂趣。”畢研菲説。

  為了少走彎路,細心的畢研菲用手機地圖定位出準確詳盡的路線,生成二維碼,工友用手機掃碼就能獲得藏在深山裏的橋梁、隧道的精準位置,他也由此贏得了“活地圖”的美譽。

  21歲的韓毓婧是一名新入職的信號工,來到郭家溝信號工區還不到半年,是畢研菲的徒弟。她性格開朗,酷愛音樂,大學時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剛來到工區時,偏遠的山路、閉塞的交通,一度讓她打起了退堂鼓。

  經過近半年的努力,韓毓婧才慢慢適應了這裡的生活,改掉了睡懶覺的毛病,學會了下廚做飯,嘗試著和信號燈交朋友,和綿延群山做夥伴。有時也會靠唱歌疏解心結,她把心境寫成歌,創作了一首《火車日記》。

  “第一次跟著師傅到西鐵車2號隧道作業,讓我記憶猶新。”韓毓婧回憶。這條隧道全長7.8公里,是山東省內最長的鐵路隧道。春運期間,每天會有30趟貨運列車穿行其間。

  為方便檢修和處理應急救援,隧道中間設有一條660米長的斜井,可直達隧道底部。進入斜井猶如密室探險,伸手不見五指,只能憑著頭上作業照明燈的微光前行。為了給自己壯膽,這群青年經常在斜井裏唱歌,一首歌的功夫正好到達隧道。韓毓婧哼唱的《火車日記》慢慢成為大家往返隧道的伴行曲,讓每個人的腳步變得輕盈起來。

  隧道內不時有貨運列車穿行,疾馳的列車揚起巨大粉塵,因此,進入隧洞必須戴好過濾式面罩。而萬噸列車長達100多節,穿過隧道需要5分鐘,每趟途經,隊員們都要在避車洞內躲避。隧道分佈著200多個檢修點,他們邊巡檢邊躲避,相互提醒,一旦發現隧道中的信號燈有隱患,便協同配合、爭分奪秒,再難也要更換排除。

  “師傅説一趟車都不能從咱手中耽誤,一趟萬噸列車背後就是萬家燈火。”正是這句話,讓韓毓婧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找到了師傅和工友們紮根這裡的動力,努力儘快完成一名學生到鐵路工人的角色轉變。

  1月8日,春運第二天。小分隊按照計劃巡視田莊水庫特大橋上的電纜徑路並綁扎電纜槽蓋板。大橋高40米高,電纜槽蓋板固定在橋護欄的外側,需要職工係好安全帶,將身子探出到橋外面進行綁扎。這對於信號工而言,是一項技術、耐力、膽量的綜合考驗。

  第一次上橋的韓毓婧看著腳下的深谷不免膽怯。“別看下面,向前看!”師傅畢研菲叮囑,“今天,我就教你如何綁扎。”

  當天的氣溫低至零下3攝氏度,儘管穿上了冬季防寒服,凜冽北風還是吹得人直哆嗦。畢研菲先係好安全帶,扶著橋上的護欄,慢慢將身子探出去,左手將鐵絲從電纜槽的底部穿過,右手將鐵絲接住,並用鉗子將其擰緊……

  韓毓婧緊盯師傅的動作要領,不時按要求把工具送到師傅的手中,此時的她慢慢忘記了害怕。“師傅!”看到畢研菲綁好一個,韓毓婧馬上就開口提問,對於這個急性子的徒弟,畢研菲立馬現場解答。韓毓婧也愈發自信起來:“下次這樣的工作,我也來試試。”

  “每次春運,我們都要讓工區有家的溫暖,這樣大家才不會想家。”在畢研菲和工友們看來,“做飯,就是生活中的浪漫”。

  到工區後,大傢夥一齊動手,切菜的、煮飯的、剝蔥的、砸蒜的,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不一會兒,糖醋排骨、紅燒肉、一魚三吃擺到了桌子上。所有人圍攏在一起,有説有笑地品嘗起了美食。舌尖上的美味、歡快的歌聲,匯聚成綻放青春的“快樂大本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通訊員 董鑫 陳國鑫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