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2023-01-04 10:0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經濟新方位今年工作怎麼幹)

  本報記者 王 珂 葛孟超 羅珊珊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04日 第 02 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

  圍繞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等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本版“經濟新方位”欄目今起推出“今年工作怎麼幹”系列報道,請相關部委負責人解讀實招硬招,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共同謀劃如何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編 者

  “煙火氣”回來了!近期,多地商圈客流明顯回升。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元旦假期前兩日,全國堂食線上交易額較前一週同期增長超1倍;據文旅部數據中心測算,假期國內旅遊出遊5271.34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65.17億元,同比增長4.0%……消費市場人氣漸旺,消費業態正在回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新的一年,如何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需求潛力?怎樣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如何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更高效率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記者近日採訪相關部委負責人和多名專家學者。

  恢復和擴大消費

  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

  2022年1至11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99190億元,同比下降0.1%。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著力擴大內需是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的當務之急。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援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説,當前,我國擴大消費存在一些制約:從供給側看,市場主體的創新能力不能完全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滿足;從需求側看,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加之受疫情影響,老百姓收入增長放緩、預期下降,不敢消費、不便消費。恢復和擴大消費,必須要下力氣化解這些難題。

  “腰包鼓了,消費才有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建議,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適當增加消費信貸。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支援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産業和企業,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物價上漲給困難群眾帶來的影響。

  “恢復和擴大消費,政策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認為,應不斷完善消費政策,支援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如因城施策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繼續實施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推動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協同發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等。

  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相關部門一道積極採取措施,努力恢復和擴大消費,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一是鞏固提升傳統消費。汽車、家電、家居、餐飲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左右,是消費的頂梁柱。將著力穩定汽車消費,支援新能源汽車購買使用,加快活躍二手車市場。支援餐飲等行業恢復發展,促進家電家居消費,推動綠色智慧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二是加快發展新型消費。將促進新業態新模式健康有序發展,推動生活服務數字化轉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順應消費升級趨勢,促進綠色消費、智慧消費、健康消費,發展首店首發經濟,打造更多消費新場景,釋放消費新活力。三是優化消費平臺載體。城市方面,將加快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穩妥有序推進步行街改造提升,統籌開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範創建,更好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提升居民日常生活便利度。農村方面,將加快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民收入和農村消費雙提升。此外,將適時組織開展系列促消費活動,以節興商聚勢,促進消費持續恢復。

  擴大有效投資

  補短板、擴就業、促消費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

  用足用好專項債資金、利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補充重大項目資本金……2022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多措並舉擴大有效投資,一筆筆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工業製造、民生保障等重大項目中。

  地方政府專項債助力穩投資穩增長。專項債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拉動有效投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2年以來,新增專項債資金主要投向市政和産業園區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等領域,為拉動基建投資、穩住經濟大盤提供了重要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説。

  金融工具有效支援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支援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分別設立金融工具共3000億元,用於補充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或為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8月,在第一批3000億元金融工具已落到項目的基礎上,再增加3000億元以上額度。截至2022年10月末,兩批金融工具合計已投放7400億元。專家表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補充項目資本金,帶動配套融資跟進,支援了一批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有效投資重要項目,這些項目的落地有利於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優化供給結構。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是穩投資的重要政策工具。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末,累計入庫重大項目投資額1.9萬億元,佔此階段所有入庫項目的48%;開工重大項目投資額2.3萬億元,佔此階段所有開工項目的42%。2022年以來,穩投資政策持續發力,投資增長總體平穩,1—11月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5.3%。

  “擴大有效投資有助於補短板、擴就業、促消費。”楊志勇認為,2023年,財政、金融等手段應共同發力帶動有效投資。可以考慮通過財政補助、貼息等多種形式,發揮好金融工具在擴大投資上的作用,撬動更多資金進入投資領域。同時,加強財稅、金融、産業、科技等政策的分工配合、協同發力,使擴大有效投資不僅是量上的增長,還實現質的提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加力主要體現在:一是統籌財政收入、財政赤字、專項債券、調度資金等,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持續推動財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三是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提效主要體現在:一是完善減稅退稅降費政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二是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支援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三是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與撬動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並促進消費。四是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深化預算績效管理。五是持續創新和完善財政宏觀調控,注重加強與貨幣、産業、科技、社會政策協調配合。

  外貿穩規模優結構

  更高效率實現內外市場聯通

  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要發揮對外開放對內需的促進作用,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更高效率實現內外市場聯通,促進發展更高水準的國內大迴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産品進口。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家,也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國家。外貿關係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體系當中的合作。”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表示,一方面,我國要通過把具有比較優勢的産品和服務輸出國際市場,利用外需來拉動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對全球多元化、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需求不斷上升。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和全球價值鏈核心國家之一,我國需要進口大量能源、原材料等産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需要進口和出口大量中間品滿足全球供應鏈協作需要。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加大財稅金融支援、組團出海拓市場……2022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穩外貿所有舉措持續發力,助企紓困、保供穩鏈,促進外貿實現保穩提質。

  2023年,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仍需各地區各部門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商務部將繼續支援各地方利用商務包機和商業航班資源,便利外貿企業人員出境參加展會、開展商洽等商務活動。同時,還將適時推動優化對入境人員的服務保障措施,為境外商務人員來華開展商務洽談活動提供更多便利。

  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完善常態化監管措施,支援跨境電商、海外倉、市場採購等新業態發展,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加大助企紓困力度,精準落實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做好服務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重點工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