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年終係列評論L】鋪設合作發展的“快車道”
【編者按】
2022年,國際舞臺風雲變化,變局頻現。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只有用好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金鑰匙”,人類才能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時至歲末,海外網推出年終係列評論,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關鍵詞,回望變局中的2022年,此為第二篇。
------------------------------------------------------------------------------------------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呼吁國際社會繼續努力,防止2011年的饑荒在索馬里重演。索馬里的境況只是過去一年里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和能源等問題上面臨危機的縮影。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發展中國家首當其衝,國際社會應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發展問題,而糧食、能源安全是全球發展領域最緊迫的挑戰。2022年,從非洲到拉美、從西亞到印度洋,全球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受到氣候變化、新冠疫情、俄烏衝突等危機的疊加影響面臨嚴峻挑戰。
俄烏衝突給全球糧食能源體係帶來了巨大衝擊。俄烏衝突爆發後,一方面烏克蘭的農業基礎設施遭重創,糧食出口受阻;另一方面,美歐對俄羅斯實施的多輪制裁令俄羅斯能源、糧食、化肥等出口受阻,直接導致國際能源、糧食及大宗商品價格在短期內飆升,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輸入性通脹壓力。比如,受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持續走高的影響,今年7月,南亞島國斯里蘭卡因外匯儲備耗盡、無力償還外債而陷入國家破產危機,法新社預測,斯里蘭卡因破產經濟危機帶來的劇痛至少要延續到2023年底。再如,國際肥料工業協會(IFA)今年10月警告,下一個收獲期全球糧食或面臨大幅減產的危險,這將給非洲和中東等地的糧食供應帶來又一次沉重打擊。
除了俄烏衝突這只地緣衝突的“黑天鵝”之外,世紀疫情的影響和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劇增,都令全球糧食和能源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聯合國今年5月發布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預判2022年會有2億人左右面臨糧食危機,其中300萬人會陷入糧食極度短缺而造成的死亡威脅。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全球面臨的糧食、能源危機危機根源不是生產和需求問題,而是供應鏈出了問題,國際合作受到幹擾。俄烏衝突之所以造成嚴重外溢影響,與美西方對俄羅斯能源和糧食出口實施單邊制裁有密切關係。這種將能源和糧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的行徑,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嚴重破壞。今年7月在國際社會斡旋下,俄羅斯、烏克蘭與土耳其達成了黑海運糧協議,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際糧食危機。這也表明,國際社會如果能夠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框架下展開合作,能避免或減少在糧食等貿易和運輸中無節制的“制裁”、保護相關供應鏈穩定。
在保護國際供應鏈穩定的基礎上,從長遠來看,最重要的仍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相關能力建設。今年11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巴厘島峰會宣言提出,建設可持續、有韌性的糧農係統和全球供應鏈,採取協同行動解決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維護糧食供應鏈正常運轉,促進糧農貿易暢通;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脆弱國家消除能源貧困,努力縮小能源可及性差距。這樣的共識傳遞了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避免世界經濟分化和不平衡復蘇的積極信號。
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更是吹響了聚焦發展的“集結號”,鋪設了合作發展的“快車道”。今年6月,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中國成功舉辦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推出中方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32項主要舉措,設立開放式項目庫,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倡議,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全球發展倡議廣受歡迎反映了人心所向:要把發展置于國際議程中心位置,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打造人人重視發展、各國共謀合作的政治共識。(聶舒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