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百貨小店也有“大市場” 即時零售打造城市消費新業態

2022-12-19 14:39: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王紹紹

  外賣騎手的“百寶箱”裏都有什麼?除了美食,或許還有大米、龜糧、電視挂架。從生鮮蔬菜到麵包飲料,從電子産品到日化美粧……越來越多商品正通過即時零售的方式被送到消費者手中。

  從“點外賣”到“點萬物”,近幾年,用戶的線上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11月發佈的《2022年中國即時零售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即時零售近5年市場規模增速達到81%。預計在2025年,即時零售開放平臺模式規模將突破萬億元門檻,達到約1.2萬億元。

  《報告》還認為,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即時消費場景不斷延伸,從“日常買”“應急買”到“大促買”“嘗鮮買”“送禮買”,消費者訴求正日趨多樣。

  “外賣買萬物”

  實體門店增效創收

  “叮,您有新的外賣訂單,請及時處理。”既是老闆娘又是分揀員的吳陽一邊滑動手機螢幕處理訂單,一邊推著購物車靈活地穿行在貨架間。

  世界盃期間,吳陽打算將營業時間延長至淩晨1:30,即時零售為她經營的“夫妻小店”帶來了機遇。

  即時零售打通線上線下,門店的經營時間被拉長,平臺上不少商超便利店均提供24小時營業服務,夜間訂單、工作日職場訂單頻繁出現。美團數據顯示,2022年1-8月,62.7%的訂單下單場景為住宅小區,相較于2019年提升了4.9個百分點。即時零售佔實體門店銷售額的整體比重約為10%,部分區域甚至可以達到30%以上。

  經營品類也發生了變化。不少店主表示,一些小眾品類如貓砂、龜糧和難以搬運的重物如大件水、大米等,線上下門店往往賣得不好,線上售賣反而成了爆款,還會帶動門店其他商品熱銷。

  專家表示,即時零售不同於傳統電商對線下實體的簡單替代,而是依託于本地線下實體,與之共生共榮。本地實體零售為消費者直接提供商品服務,供給商品的豐富程度、品質和成本,直接決定了終端消費體驗。正是線下極大豐富的供給,為即時零售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這種線上線下優勢的深度融合,促進了本地實體經濟的發展。

  “線上下單、門店發貨、商品小時達”的即時消費模式深入居民生活,作為實體零售毛細血管的各類中小門店已成為激活本地即時零售的主力,一家不超過80平米的24小時平價百貨超市月營業額接近一百萬元不再是神話。

  提升交付效率

  打造全鏈路數字化模式

  即時零售是流量和效率的革命,其核心優勢在於為消費者提供“最後一公里”的體驗。尤其是疫情發生以來,消費者對於提升即時零售的消費品質有著明顯的需求。

  靠什麼解決商超揀貨“痛點”?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傳統零售商還是新興零售商,為了應對競爭和提升原有實體店的價值,均開始通過店倉一體的前置倉模式參與即時零售的差異化競爭。

  連接供需、融通線上線下的即時配送,面對惡劣天氣、平臺大促、熱點事件帶來的訂單量激增,有時發生運力短缺。北京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馬小森表示,行業協會幫助電商企業搭建“共用用工”交流平臺,盒馬、美團買菜、叮咚買菜、餓了麼等即時零售平臺與傳統服務型企業展開闔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線上平臺的運力不足。

  不過,增加外賣騎手數量並不能完全解決運力短缺的問題,把貨物從A地送到B地,非常考驗即時零售的全流程整體調度能力。當前,一些門店應用AI視覺秤技術、智慧價簽等技術實現“菜臉識別”,準確識別1000種以上的蔬菜、水果、幹貨、零食等,識別時間不超過0.8秒,比傳統人工排隊至少縮減四倍時間。

  在後端,智慧倉儲機器人可以在五分鐘時間內完成50余種商品的訂單分揀、包裝並安排送貨到府。提升履約交付效率的同時,也為商家、騎手、消費者等各方參與者帶來更好體驗。

  上述專家表示,深化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的創新應用,還體現在借助平臺和商圈的數據,建立更為精準的商品建檔和週轉情況,通過區域消費者需求、畫像,價格彈性、件數等可視化數據以及成熟的線上化行銷方式,為實體店面建立數字化能力、持續擴大交易規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