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共富聚焦:生態文明何以成為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2022-12-16 10:4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衢州12月15日電(張煜歡)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浙江對生態文明的重視一以貫之。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生態文明如何為發展提供“可持續動力”?

  為總結交流各地在探索生態文明共同富裕中的特色做法、創新實踐和典型案例,深入研討浙江以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共同富裕的路徑對策,12月14日至15日,由浙江省發展改革委(浙江省委社建委)指導,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主辦的“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係列研討第二期活動在浙江衢州開化縣舉辦。

  近年來,浙江圍繞生態、綠色等關鍵詞開展了許多創新探索。浙江發布了全國首部省級GEP核算標準,實現了對生態產品價值的量化,盤活了山水資源。

  2021年,浙江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實現了連續10年上升。在浙江基層特別是鄉村,“綠水青山”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共富故事也在不斷上演。從安吉余村、淳安下姜村,到開化金星村……浙江涌現出一批生態致富的“明星村”。

  浙江省委社建委相關負責人指出,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戰略背景下,圍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很有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關鍵難點,要正視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短板問題,高質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高標準提升生態環境品質,高水平拓寬生態富民路徑,高要求創建全域美麗大花園,高效能構建全社會共治格局,加快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浙江。”上述負責人說。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劉亭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浙江有激活主體內生動力的民營經濟、依托綠水青山轉化的生態經濟、面向未來科技的“數智經濟”、兼顧“兩個健康”和“精神富有”的人文經濟“四張金名片”。他指出,生態經濟是山區發展的“橋和路”,在浙江全省共同富裕“一盤棋”的背景下,要在加大對山區縣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力度的同時,繼續改善山區縣的投資和發展環境,走出“生態經濟+公共服務”的山區共富之路。

  “在浙江提出的共同富裕七個先行示范領域中,其中之一就是生態文明先行示范。”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蔣明說,這幾年,該中心在開展共同富裕雙碳、大花園建設等相關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也發現,生態發展得好的地區,推進共同富裕進程往往也比較快,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比較強。

  “從本質上看,共同富裕不是一味求發展而輕環境的富裕,而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的富裕。守住綠水青山,深耕生態價值,才能為共同富裕帶來可持續動力。”蔣明說。

  活動中,衢州、安吉、開化、仙居等地圍繞創新生態標準地開發模式、竹林碳匯改革推動綠色共富等主題作交流分享。本次活動還舉辦了圓桌論壇。專家學者、媒體代表等圍繞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的典型做法、生態共富的新思路、政策突破的著力點等主題開展研討交流。(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