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更多人聽到精彩的中國故事”(外國青年走讀中國)

2022-11-18 09:1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新時代10年來,越來越多外國青年在中國求學、工作、生活。他們努力探尋中國的發展奧秘,對中國的了解和認知日益加深。他們積極向世界分享各自的中國故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

  “中國是高速發展、充滿活力、具有包容性的國家”

  本報記者 屈 佩

  在書籍中閱讀中國,用腳步丈量大地,以專業研究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貢獻力量——這是巴基斯坦青年佐恩艾哈邁德可汗(中文名明竺)的生活和工作日常。談起7年來走讀中國的感受,她説:“中國是高速發展、充滿活力、具有包容性的國家。”

  去年,在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之際,明竺特意前往上海、浙江嘉興等地參觀,探尋中國共産黨誕生的故事。明竺還與其他35位“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外籍青年代表給習近平主席寫信,講述他們在中國各地走訪的體會感悟,表示希望發揮橋梁作用,更好促進中外交流對話。2021年8月10日,習近平主席給“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對他們積極到中國各地走訪、深化對華了解表示讚賞,鼓勵他們加強交流互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感覺非常榮幸,感受到巨大鼓舞。”明竺説。

  明竺小時候,父親出於工作原因經常到訪中國,帶回了許多紀念品、圖冊和照片,這些元素構成了她幼時對中國最初的印象。進入大學,明竺選擇的專業是政治學。“巴基斯坦和中國接壤,兩國人民感情深厚。同樣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如何在短短幾十年內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成就的?”在老師的建議下,明竺決定到中國去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她渴望通過解讀中國的成功密碼為巴基斯坦尋找機遇。

  2015年,明竺申請成為清華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主攻中國外交政策研究。“自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各類圍繞倡議的合作項目陸續啟動並紮實推進。時至今日,這些項目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顯著地推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明竺告訴記者,作為中巴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典範,中巴經濟走廊從2013年啟動建設至今,多領域的合作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並成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明竺曾多次實地考察瓜達爾港等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的項目,親眼見證了兩國攜手推動中巴經濟走廊高品質發展,其中諸多細節令她印象深刻——孩子們在中企援建的友誼學校裏學習,認識更大的世界;年輕人接受技能培訓後找到穩定的工作,有了更好的未來;偏遠山村的女孩走出大山,獲得了學習和工作的機會……“這些變化在過去不敢想。”明竺感慨,“‘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助力國家經濟發展、改善升級基礎設施,也把當地民眾的發展需求作為重要考量,有效增進了民生福祉,所有的這些讓我堅信共建‘一帶一路’是值得信任的倡議,參與其中會給我們帶來切實的福利。”

  學術研究之餘,明竺參與了“國際青年中國行”活動,到訪四川、陜西、江西等多地的城市、鄉村,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了解文化遺産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實踐。她也曾和中國媒體一起追尋鄉村振興的故事,“在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村幹部對我們所問及的芒果品類、農戶數量、種植面積、銷售渠道等問題如數家珍,能看出來他們全心全意地投入鄉村振興的工作中,對村裏發展的每一個細節瞭如指掌。”明竺説,在中國多地的探訪經歷讓她更加深刻體會到中國巨大成就的背後,凝聚著一代代中國人的實幹、付出和智慧。

  如今,明竺正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將上海合作組織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區域間互動作為日常研究關注的重點。她的身影也活躍在各類論壇和媒體活動中,“通過工作和學習,我希望架起一座兩國溝通的橋梁,向巴基斯坦的人民講述更多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讓更多人聽到精彩的中國故事,更好地讀懂中國。”明竺説。

  “中國人民的勤勞善良讓我印象深刻”

  本報記者 楊 一

  聯繫上漢迪尤尼亞多時,他正為前往雲南拍攝《“無窮”中國路》系列微紀錄片忙碌。該系列微紀錄片聚焦“減貧與包容性發展”議題,記錄了包括新疆、雲南在內的中國多地普通家庭的生活變化。“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微紀錄片,講述中國普通老百姓的脫貧故事,激勵包括我的祖國印度尼西亞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借鑒中國經驗,帶領民眾擺脫貧困。”漢迪表示。

  “在與一些新疆家庭相處的過程中,我時時刻刻感受到他們生活的寧靜、美好。”翻看漢迪的社交媒體內容,新疆的美景、美食和人民不時出現在他所分享的短片之中,“在中國,新疆是我特別喜歡的地方。”他直言,“很幸運能夠來到新疆,欣賞這裡的美麗風光,看到這裡的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

  2015年,漢迪來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擔任印尼語教師。“一直以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深深吸引著我。”他説,“來中國任教後,我開始學習中文,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如今漢迪常居北京,可以用中文交流和閱讀,也越來越習慣這裡的生活。“在北京住久了再回印尼老家,家人、朋友説我走路、吃飯、説話的速度都變快了。”漢迪笑著説。

  漢迪喜歡探索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每逢學校放假,都會出趟遠門。2015年至今7年間,他走了中國許多地方。在這些旅程中,他通過攝影、寫作,記錄下中國的發展變遷,“中國的河流山川令我流連忘返,中國人民的勤勞善良讓我印象深刻。”漢迪説,“近年來,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在經濟、科技、基礎設施等方面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在漢迪拍攝的視頻中,一則有關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短片廣受關注。片中,他探訪了北京玉淵潭公園冰雪遊園會,向觀眾介紹北京市民如何在城市中體驗、參與冰雪運動。“在籌備北京冬奧會的過程中,人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一到冬天,北京的一些公園就會開闢冬季運動場地,建起冰雪遊樂設施。如果你在冬天走進這些公園,能看到冰場上熱鬧非凡,人們臉上洋溢著歡樂和幸福,這氛圍令來自熱帶國家的我也受到感染,禁不住想上去試試身手。”漢迪説,他已經嘗試過滑雪、冰壺等冬季運動,每當他將自己滑雪的照片發給遠在家鄉的親友時,總能贏得一片讚嘆。

  “北京冬奧會期間,數百名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參與了志願服務工作,為促進文化交流發揮重要作用,我為他們感到自豪。”漢迪很高興,在這些志願者中也有他的學生。從事印尼語教學工作以來,他和學生參與了兩國文化交流的許多活動:參加研討會、工作坊,撰寫文章,製作視頻,與學生一起翻譯雙語詩歌等文學作品……“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增進兩國人民對彼此的了解,加強兩國友好往來。”漢迪説。

  “這是人類歷史上振奮人心的成就”

  本報記者 時元皓

  “我撰寫的英文書《上海,新時代的中國之窗》即將出版。選擇以上海作為書寫的對象,是因為這座城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之一,從上海的發展故事中,讀者可以了解中國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來自英國的傑米利萊特(中文名傑霖瑞),向記者講起與中國結緣的故事。

  傑霖瑞曾在英國利物浦大學修讀碩士學位,讀書期間,他與留學英國的中國姑娘相識相戀。2018年8月,傑霖瑞決定飛往北京與女友相聚,由此開啟了他的中國之旅。“一開始,我並不確定會待上一年半載還是更久。”傑霖瑞直言,在這裡生活的點點滴滴讓他愛上了這座城市,並最終決定留在中國生活和工作。

  “在中國,無論走到哪,總能感受到人們對於外國朋友的友好和歡迎。”傑霖瑞回憶起剛到中國的感受,“經常有小朋友用英語向我問好;也有叔叔阿姨對我説,‘歡迎你來到北京’,這些都讓我感到溫暖。”行走在不同城市,舒適便捷的社區生活和居民滿滿的幸福感也讓傑霖瑞印象深刻——很多中老年人會一起跳廣場舞,或是在公園裏一起打太極拳,還有人在工作間隙踢毽子。“我媽媽來中國時,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坐在小區裏觀察這些熱鬧、生動的生活場景。”傑霖瑞説。

  2019年,對傳媒行業頗有興趣的傑霖瑞加入中國外文局旗下的“聚焦中國”(China Focus)團隊,成為一名記者,並開設了自己的專欄,發表評論文章及其他新聞作品。出於工作原因,傑霖瑞有機會到中國的很多地方走訪。第一次出差,他去了河北張家口的崇禮區。根據自己的親身見聞,傑霖瑞用英文撰寫了專欄文章《從貧窮到繁榮:崇禮的故事》,詳細記錄了在政府部門、投資者和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崇禮借助冬奧會舉辦的契機,從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變成旅遊經濟蓬勃發展的滑雪勝地,提升人民生活福祉的故事。

  “在崇禮區的上窩鋪村,我看到新社區建起來了,瀝青路鋪起來了,混凝土磚房蓋起來了,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傑霖瑞感慨。

  不只上窩鋪村如此,在雲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傑霖瑞目睹了一個個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一項項扶貧政策“不讓一個人掉隊”。“我見證了中國昔日貧困地區的居民在生活上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是人類歷史上振奮人心的成就。”傑霖瑞感慨。

  2020年,收錄傑霖瑞3篇文章的《和你在一起——25國外籍專家戰“疫”實錄》一書出版。文中,他記錄了中國人民齊心抗疫、共克時艱的努力,也對一些國家別有用心的抹黑行為進行批駁。這些年,傑霖瑞一直努力向世界展示“更真實客觀的中國”。未來,他期待繼續在中國寫出更多作品,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全面感受到發展的活力”

  本報記者 曲 頌

  “近年來,中國與各國的人文交流活躍,國際合作密切。我為自己能參與其中感到欣喜和自豪,這無疑是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之一。”接受記者採訪時,中烏(黃埔)國際創新研究院國際技術轉移經理安娜多森科感觸良多。

  3年前,俄羅斯姑娘安娜來到中國,和丈夫一同定居廣州。“走訪遊歷過很多城市之後,我最終定居廣州——一個溫暖濕潤的城市,這座城市滿足了我童年對理想居住地的憧憬。”除了宜人的氣候,廣州的發展速度與創新活力也令安娜印象深刻。“我所在的廣州市黃埔區有許多科技園區,創新企業和孵化器遍佈於此。”安娜説,在全球化進程加快技術和産業升級步伐的今天,廣州為創新産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這裡我既能找到飛速成長的創新企業和前沿研究機構,也能看到中國鄉村振興,全面感受到發展的活力。”安娜説。

  在中烏(黃埔)國際創新研究院,安娜負責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的新材料、節能環保、智慧裝備製造等領域技術在中國華南地區和上合組織示範區的推廣和落地。她與團隊還積極推動上合組織國家的國際科技和貿易合作,包括為中外企業、研究機構和成果轉化機構提供國際資訊共用服務、技術轉移轉化、創新人才交流引進、産能合作和商旅文融合服務等。

  為做好這份工作,她需要了解各國創新政策、熟悉國際科技創新資源分佈。不久前,安娜參與的講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共贏的短視頻作品獲得國際青年智匯行動“十佳提案”。“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讓沿線國家和地區獲益良多,帶來了許多發展的活力和機會,許多國家渴望與中國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我希望成為中國與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家之間合作的橋梁。”安娜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安娜致力於兩國友好合作的努力,不斷收穫成果。兩年來,上合示範區與俄羅斯薩馬拉州經濟投資區、日古利高新科技園簽約,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創新和産能合作資源數據庫啟動……每一個進展都讓安娜振奮激動。“在我看來,中國與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之間擁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和潛力,蘊藏著寶貴的機遇。這些合作對於參與其中的國家意義重大,我渴望能為其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中國生活的日子裏,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安娜總能感受到友好的氛圍,“遇到問題時,總有中國朋友熱心地伸出援手。儘管在異鄉,我卻總能感受到來自朋友、同事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支援。每個節日我們都會聚在一起做菜、談心,這種舒心、自在是實實在在‘家’的感覺。”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安娜還和家人一起親手做了月餅,送給同事和朋友。

  未來,安娜還有很多計劃和期待。她希望能創辦一個俄中聯合學術孵化器,用於支援學術交流和教育項目;也希望參與推動更多國際創新和産能合作項目落地,吸引更多國外專家和優秀青年人才來中國工作,為推動中外合作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