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焦點訪談丨奮鬥 新的偉業——全面依法治國 建設法治中國

2022-10-30 12:31: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高度重視,從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來定位法治、佈局法治、厲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謀劃,來推進。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了新部署。今天的節目,我們聚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邀請相關人士進行解讀。

  二十大報告的第七部分,聚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主題進行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在報告中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係黨執政興國,關係人民幸福安康,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 陳一新: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法治建設單獨作為一個部分進行專章論述、專門部署,這在我們黨代表大會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法治建設的高度重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不僅是敢於革命、善於建設、勇於改革的黨,更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建設法治的黨。

  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 賀榮:報告專章部署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凝聚著全黨全國的高度共識,充分彰顯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佈局法治、厲行法治,創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十年法治建設最重要的標誌性成果。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 陳一新: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們黨百年來提出的最全面、最系統、最科學的法治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新境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新道路,賦予了中華法治文明新內涵,貢獻了維護國際法治秩序新智慧,是最具原創性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

  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為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報告進一步指出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標: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 沈春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們的一個奮鬥目標,很關鍵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是我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具體包括五個子體系,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把法治領域從全過程各領域各方面都概括進去。

  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佈局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二十大報告中還具體部署了四個方面的工作: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紮實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設法治社會。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 陳一新: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七部分,圍繞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形勢、新任務,對新時代法治建設作出許多新部署,特別是針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領域重點環節,又提出了許多新論斷、新要求,是新時代法治建設必須遵循的行動指南。

  報告提出,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新時代十年來,一批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相繼出臺或修改完善,編纂民法典;制定和修改國家安全法、反外國制裁法等20多部法律;制定和修改疫苗管理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從法律制度上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應該如何更好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報告指出,我們要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的立法工作。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 沈春耀:這是立法修法工作的重要方向、重點領域,跟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這樣一個偉大事業相匹配相配合,哪些需要重點加強的、人民群眾關心的、各方面工作急需的重點領域。新興領域也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變化,有很多新的領域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課題。第三個是涉外領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日益密切,“一帶一路”建設、對外經濟貿易投資等,關係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切,因此涉外領域立法是我們需要重點加強的方向。

  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只有政府帶頭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國家才能在法治軌道上有序發展,報告中指出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加大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完善行政執法程式,健全行政裁量基準。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 沈春耀: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點任務或者是主體工程。因為在各級國家機關中,政府機構是最龐大的,人員也是最多的,行使的各種職權、公權力也是最多的,因此它能不能實現依法行政,能不能建設一個法治政府,對於全面依法治國,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歷史形成的冤錯案件相繼得到糾正,一系列頂層設計織密公平正義的制度機制體系,員額制改革讓司法力量集中到辦案一線,司法責任制改革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正變得更加公正高效權威。報告進一步強調,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 賀榮:人民法院要持續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在這個問題上要在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上下功夫,加快構建科學合理、規範有序、權責一致的司法權運作新機制,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深化智慧法院建設,全面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的現代化。

  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根本執政理念,在司法工作中則體現為“司法為民”。二十大代表、湖南湘潭縣的一位法官崔贛對此深有體會。2016年,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起訴兒子不盡贍養義務,雖然通過審判,兒子已經支付贍養費並結案。但崔贛發現,母子之間仍有矛盾,他先後到府調解六次,最終化解了矛盾。

  湖南湘潭縣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 崔贛:我覺得法庭作為法院最小的一個單元,也是離人民群眾最近的一個單元,我們要用好法庭法治保障的武器,用更真摯的感情去為老百姓服務。

  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 賀榮:作為人民法院,我們將依法審理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案件。加強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權益保護,健全解決執行難長效機制,加強糾紛的實質性化解,服務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同時,拓展深化‘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成果,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如何做到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是一項長期基礎性工程。報告指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 陳一新: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保證法律嚴格實施,通過執法司法把紙面上的法律變為行動中的法律。政法機關作為法律實施的重要職能部門,要全面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加大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突出的違法犯罪,讓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法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不僅包括法律的制定,也包括法律的實施、法律的監督和法律的信仰,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有機統一。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才能有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