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2-10-27 17:1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措施。

  日前,光明日報記者採訪了五位黨的二十大代表,請他們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談學習體會,話思考建議——如何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

  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黨支部書記齊永新:依託生態優勢 發展綠色經濟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從西海固到人民大會堂,我帶去了脫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感恩和期盼。如今再回到六盤山下的村莊,渾身都是鄉村振興的幹勁。”眺望層林盡染的六盤山,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黨支部書記齊永新代表激動地説。

  齊永新所在的西海固,曾因過度墾荒放牧,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迴圈,光禿禿的山體被山洪切割得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大量泥沙還通過支流進入黃河,加重了母親河的負擔。在黨中央領導下,寧夏實施包括生態移民在內的一系列移民工程,累計搬遷移民群眾123萬多人——遷出百萬人,換來千山綠。

  在齊永新看來,生態變遷,是西海固最驚艷的“魔術”之一。“十來年,治山、治水、治窮一齊發力,生態保護、精準脫貧、鄉村振興壓茬推進,眼看著山坡變綠了,村莊變美了,老百姓日子也紅火了。”齊永新説,通過退耕還林、封山禁牧,林子起來了,雨水也越來越多。嘗到甜頭後,大家在房前屋後、街道巷陌都栽上了樹,村裏人都説“咱這大山裏也有了江南的氣息”。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作出部署,更加堅定了李士村依託生態優勢發展綠色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決心。”齊永新説,綠水青山有了,還要在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上下功夫,在村莊的綠化美化、環境整治上補短板。

  近幾年,李士村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把零星的坡地變成了連片的平地,好耕好種,增收增産。齊永新打算利用建起來的噴灌設施“騰籠換鳥”,優化作物結構,讓經濟效益更高。

  環抱李士村的群山上,每到春季,連片山桃樹就成一道亮麗的風景。過去,因長期無人管護,果實大多回歸了山林。後來,村民嘗試用山桃核做成工藝品和護頸椎枕頭,在網上打開了銷路。“前些年的生態建設以植綠增綠為主,下一步我們還要逐漸豐富經果林的數量和種類,加強統一管護,通過深加工讓風景變‘錢’景。”齊永新説。

  穿村而過的朱莊河流淌著李士村幾代人的鄉愁,經過這幾年整治,10米寬的河道全部用石頭砌護起來,重新接納了遠道而來的清流,兩岸修建了兩米多寬的步道並栽植綠化樹,水清岸綠景美,成為村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前幾年,李士村集體經濟建起來的醋廠,註冊商標就選取了“朱莊河”。齊永新告訴記者:“明年,我們計劃在河岸綠化、道路改造上再精雕細刻,把朱莊河沿岸打造成一條鄉村旅遊景觀帶,讓城裏人來李士村尋找鄉愁。”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祁洪芳:為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王雯靜

  “我是來自青海的一名生態保護工作者。青海湖裏只有一種魚,就是青海湖裸鯉,也叫湟魚,曾經由於過度捕撈和環境破壞,被列為瀕危物種。十年來,我們對裸鯉進行了全方位的科學保護,資源量增加到十萬多噸,比保護初期增長了42倍。”10月22日,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祁洪芳代表在“黨代表通道”接受採訪時説。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生物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區域之一。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祁連山國家公園全面完成試點任務,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啟動,崑崙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青海正在聚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青海湖裸鯉是青海湖‘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中的核心物種,僅分佈在青海湖及青海湖流域。我所從事的工作,就是通過保護青海湖裸鯉,維護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青海湖水生態系統穩定。”祁洪芳介紹,裸鯉數量的增減,在一定層面上代表著青海湖生態環境狀況的好壞。魚多了,來青海湖繁衍生息的水鳥就會變多,青海湖生物多樣性豐富度也會進一步提升。

  1993年,祁洪芳從西南農業大學水産係淡水漁業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經過多年的試驗養殖,祁洪芳和同事成功將高寒半鹹水湖泊中生活的青海湖裸鯉,拓展至淡水水域中生存和生長,掌握了核心養殖技術。數據顯示,2002年至2021年,已累計向青海湖投放裸鯉魚苗1.97億尾,裸鯉資源蘊藏量逐年回升,到2021年年底,已增長至10.85萬噸。

  從瀕臨滅絕到魚翔淺底,裸鯉資源有效恢復的背後是祁洪芳與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所有工作人員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付出。這些年,祁洪芳最大的感受就是“青海的生態越來越好了”。每當走在河邊,看到水裏的裸鯉成群結隊,她都特別驕傲,感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繁育保護的同時,我們還要向青海湖流域周邊群眾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讓保護青海湖裸鯉、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人們的行動自覺,呼籲每個人都參與進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真正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之美”。

  “如今,青海湖這顆高原‘藍寶石’正呈現出魚鳥翔集、碧水藍天的生態美景。”祁洪芳告訴記者,“積極參與國家公園建設、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後,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積極探討氣候變化對青海湖裸鯉生存的影響,強化水生生物監測手段,提升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手段,探索種質保護利用問題,做實做細青海湖裸鯉保護的各項工作,為青海湖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讓高原明珠青海湖永葆碧波盪漾。”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劉保獻:讓北京收穫更多的藍天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張景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作為一名來自生態環境領域的黨的二十大代表,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保獻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報告對生態環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將在以後的工作中勇於擔當、接續奮鬥,更好地發揮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的“耳目”“哨兵”作用,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守護“北京藍”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劉保獻所在的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是全國最早成立的專業化環境監測機構之一,首批通過國家驗收的環境監測一級站。經過近50年,特別是近十年的高品質發展,該中心已具備9大類200余項、300余個方法、1400余個參數的全要素檢測能力,建成了全覆蓋、全要素、天空地一體化的立體環境監測網路,是北京市環境監測系統的技術中心、品質中心、數據中心、網絡中心,同時也是北京市大氣預報預警中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北京以‘一微克、一微克’去摳的精神,大力實施大氣污染防治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大氣PM2.5從2013年的89.5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每立方米,累計下降63.1%,並首次實現了空氣品質全面達標,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藍天常伴,是北京生態環境品質顯著改善的標誌性成果,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劉保獻告訴記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這些變化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成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最好注腳。

  回顧偉大成就,催人奮發前進。劉保獻説,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對美麗中國建設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瞭工作方向。報告中提到的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我們以後的生態環境工作提供了行動遵循。特別是“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等具體任務,機遇與挑戰並存,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這些都需要我們以‘北京藍’為新起點,埋頭苦幹,奮勇前進。”劉保獻表示,他將第一時間把大會精神帶到工作一線,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深化“一微克”行動,進一步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建設美麗北京、美麗中國貢獻更大的力量。

  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毛垟鄉黨委書記雷曉華:讓綠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劉習

  浙江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也是華東地區唯一的民族自治縣。談到畬鄉十年來的變化,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毛垟鄉黨委書記雷曉華代表深有感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景寧的一張金名片,這些年我們持續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價值轉化,以‘生態美’推動‘共同富’,生態文明新優勢正在不斷放大,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環境改善了,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景寧境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779座,森林覆蓋率達81.1%,是國家級生態縣和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這裡也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紅十三軍、閩東紅軍、紅軍挺進師的戰時根據地遍佈景寧,許多革命先烈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紅色印記。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個科學論斷為我們下步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瞭方向。”雷曉華説,景寧縣歷屆黨委政府立足山區資源稟賦和綠色生態優勢,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紅色資源與綠色生態有機融合,走出“紅綠”融合發展新路。

  鄉村要發展,産業是關鍵。雷曉華介紹説,景寧縣堅持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發揮生態優勢,推動生態農業向標準化、品牌化邁進,促進農民增收。累計開發的區域公共品牌産品涵蓋7大品類112款,實現銷售額28億元。借力山海協作工程,高山蔬菜、水果等農産品源源不斷銷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作為一名85後年輕幹部,雷曉華已在基層紮根13年。“我所工作的毛垟鄉曾是典型的‘空心鄉’,山多路少、交通不便,九成村民外出務工經商。通過以黨建引領‘紅綠融合’發展,推動了‘生態顏值’向‘經濟價值’轉化。我們不僅培育壯大了綠色苔蘚産業,還建起了紅色教育基地,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我們畬鄉百姓的‘幸福不動産’和‘綠色提款機’。”

  擔當新使命,奮進新征程,雷曉華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們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發揮生態優勢,加快實施生態工業培育、生態農業提升、生態旅遊提質‘三大行動’,著力打造具有景寧特色的現代化生態産業體系,讓更多的畬鄉老百姓享受到綠色發展紅利”。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的新藍圖,雷曉華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將以黨建引領‘紅綠’融合發展,在産業發展、項目建設、群眾增收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培育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特色基地為紐帶、紅色旅遊為驅動的發展新業態。同時,加大産業開發和培育力度,搭建平臺,吸引廣大青年、鄉賢回鄉創業,實現群眾家門口增收,爭當共同富裕的排頭兵。”

  福建莆田市委書記付朝陽:加快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作出部署,指明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戰略路徑。”福建莆田市委書記付朝陽代表説,“作為一名曾長期在生態環保部門工作的代表,而今我所工作服務的莆田市又把生態優勢作為關鍵優勢、把綠色發展作為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組成,我深感重任在肩。”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開創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理念和重大實踐,前瞻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省戰略構想。習近平同志當年親自擘畫、親自推動莆田市的木蘭溪治理。如今木蘭溪已從曾經的水患之河,變成了安全之河、生態之河、幸福之河。在木蘭溪綜合治理帶動下,莆田的生態環境品質持續保持優良,空氣、主要流域水質、近岸海域水質等指標居全省前列。

  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付朝陽説,黨中央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今年4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福建省馬上出臺相應實施方案,提出要打造全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先行示範區。

  對於如何落實報告提出的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付朝陽提出自己的觀點:一是抓生態資源權益變現,積極探索碳匯交易實踐方式,開展林業碳中和試點,推動大型活動和公務會議優先購買碳匯進行抵消。

  二是抓生態産品保護補償。探索完善縱向、橫向補償機制,拓寬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渠道,比如制定《莆田市木蘭溪流域生態補償辦法》,通過縣區籌集、市級補助、上級支援等方式,每年可籌集6000萬元補償金。同時,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行政執法與司法有效銜接,探索建立“生態司法+審計”等機制。

  三是抓生態産品生産的保障水準。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重點加大綠色金融服務,支援節能減排、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有序退出“兩高一剩”行業項目貸款。

  今年8月,福建省政府出臺《福建省推進綠色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支援莆田木蘭溪打造生態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為莆田市探索品牌賦能生態産品、提升生態産品溢價提供了有力保障。付朝陽表示:下一步,莆田將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契機,力爭培育一批具有莆田特色的生態産品,切實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全市要加快實施“千古木蘭溪、百里江山圖、十里風光帶”工程,讓木蘭溪這一全國首條全流域系統治理的河流,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典範。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