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獵人”到“猴王” 父子護林員接力守護“國寶”滇金絲猴

2022-10-23 08:3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昆明10月22日電 題:從“獵人”到“猴王” 父子護林員接力守護“國寶”滇金絲猴

  作者 陳靜

  “風雪飛,天地白茫茫,我守望的熱土,白馬雪山......”22日,中日合拍紀錄片《寶藏》正在日本播出。片中,35歲的傈僳族護林員余忠華在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山林間唱起最愛的歌曲《白馬之戀》,開啟了守護“國寶”滇金絲猴的一天。

  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世界自然遺産“三江並流”核心腹地,是中國特有珍稀瀕危物種滇金絲猴的棲息地。

  “我父親曾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獵人。”余忠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説,國家出臺滇金絲猴保護政策後,父親就選擇放下獵槍成為一名護林員。

  以前,從小在山林間長大的父親也很少看到猴子的蹤影,只能撿些糞便了解猴群的健康狀況。後來,余忠華跟著父親親眼見到了可愛的滇金絲猴,在父親的影響下,他也加入了護林員的隊伍,至今已18年。

  千百年來,“靠山吃山”是當地村民的生存之道。1983年建立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時,周邊7.5萬貧困人口經濟收入的80%來源於木材和採集林間産品。為了更好地保護滇金絲猴,1999年保護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探索“社區共管”,在保護的同時著力解決周邊居民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余忠華也積極參與到“社區共管”的相關工作中。2016年、2017年,他先後從雲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爭取到支援資金30萬元人民幣,購買了80台太陽能熱水器、48台節柴灶,分發給轄區內的喇嘛寺村、呀灑村和響古箐村的村民。

  在學習識別植物的過程中,余忠華嘗試用傈僳族語言翻譯植物名稱,在向老百姓宣傳時,可以準確告知他們哪些屬於珍稀物種,有助於他們融入保護事業。熱情開朗的余忠華還開通了短視頻賬號,時常發佈自己巡山以及滇金絲猴保護科普視頻,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猴王”。

  如今,滇金絲猴的保護從最初的原始紙質記錄、人工分析數據,發展到使用紅外相機等先進設備進行精細化管理,開展棲息地恢復工作。余忠華的工作內容也從保護滇金絲猴、野生動植物,擴展到了社區共管、科普宣傳、科學監測。

  隨著經年累月的宣傳、科普,許多村民也加入保護滇金絲猴的隊伍。余忠華説,很多村莊附近就是滇金絲猴分佈的重要區域,有的猴子不那麼怕人,不到50米就能看到,人與猴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它知道人類不會傷害它們。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保護區內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已由上世紀70年代僅存的400多只上升到目前的3300多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也已經深入當地村民心中。

  “我們巡山的時候經常在兩棵大樹中間的平地休息,就把那裏稱為‘兩棵樹’。前兩天我上山的時候發現,其中一棵樹因為老了還是什麼原因,倒了,我真的好傷心......”在《寶藏》裏,余忠華聊起這件事,半晌沒説話。

  如今,余忠華的父親已年近七旬,依舊每天到山間巡護十幾公里,工作時間從早上6點一直到晚上8點半。余忠華也成為新一代護林員中的“領路人”,帶領大家共同守護這群“雪山精靈”。

  “白馬雪山就好比一顆綠寶石,這裡有雲南動植物王國的光輝,有滇金絲猴的可愛面龐,我們要保護好它,讓全世界人民共賞它的風采。”余忠華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