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了不起的中國軍人丨“90後”二十大代表楊澤楠:“兵哥説黨史”永遠在路上

2022-10-22 14:33:00
來源:中國軍網
字號

  了不起的中國軍人

  “90後”二十大代表楊澤楠:“兵哥説黨史”永遠在路上

  ■中國軍網記者于雅倩 張家銘

  前往北京參加黨的二十大前,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十中隊指導員楊澤楠還在跟中隊官兵討論新一階段主題教育計劃。在車笛的催促聲中,楊澤楠這才匆匆合上本子,轉身離開了辦公室。

  從中隊的普通一兵成長為基層帶兵人,楊澤楠夢想的開始,始於一幢百年曆史的石庫門建築。

  上海興業路76號,青磚黛瓦、紅色窗欞的中共一大會址,遊人如織;1.5公里外,是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十中隊營區。從十中隊到一大會址,步行大概2000步,約18分鐘,是楊澤楠走過最多、印象最深的一段路。他曾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當過3年的義務講解員,每次走在這條路上,他都會心潮澎湃。走近黨,認識黨,忠於黨,就是從他腳下的這條路開始的。

  楊澤楠帶領中隊官兵學習黨的創新理論。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擔任黨史義務講解員,是十中隊傳承二十餘年的一項傳統。“能夠成為黨史的傳播者,給更多人分享黨史故事,在初入軍營的我們看來,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從入伍那天,楊澤楠就下定決心成為一名優秀的黨史講解員。

  為了熟記解説詞,點燈熬油、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為了加深對黨的歷史、黨的理論的理解和把握,他查閱書籍,探訪紅色場館,了解詢問每一個紅色歷史文物背後的故事,一有時間就“纏著”老師和講解員。最終,楊澤楠順利通過考核,成為中隊第40名黨史講解員。講解的是黨史,傳遞的是信仰。“我們黨從哪來、到哪去”,“軍隊由誰締造、為誰扛槍打仗”……在一次次的講解傳遞中,在一次次的反覆研讀中,黨史故事所蘊含的偉大建黨精神在楊澤楠心中生根發芽。

  知之深,則行之篤。“把使命看得比天大,把責任看得比命重。”這是楊澤楠時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話,也是他一以貫之的準則。2010年世博會期間,因場地限制,升旗時需左手撒旗,為了強化手臂力量,他每天甩5公斤的杠鈴片800次。最終,每一次升旗都完美無瑕,飄揚的旗幟向世界完美展示中國軍人形象。同年,在參加上海電視臺舉辦的慶祝八一建軍節活動時,主持人現場拉起了他的衣袖,發現他的左胳膊比右胳膊整整粗了一圈。

  2019年,楊澤楠任中隊指導員。面對新的崗位,新的挑戰,此前的義務講解員經歷,讓楊澤楠在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時多了一份細心、一層思考。如何讓初入軍營的“00後”官兵成為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承者,是楊澤楠思考最多的問題。因循守舊很難激發“網生代”官兵對黨史學習的興趣點,要想一直做黨史宣講上的先行者,必須大膽創新。“單純的知識輸入是一種狀態,而當你以主講人的身份親身參與進來,會是黨史學習的另一種狀態。”

  楊澤楠為中隊官兵介紹中隊歷史。

  為了激發更多戰友主動學習黨史的熱情,建黨百年之際,十中隊組織開展“百名紅色講解員講百個紅色故事”活動。在籌備過程中,楊澤楠又萌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傳統宣講方式限制較多,受眾有限。要想真正把黨的聲音傳播出去,網路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陣地。我們何不把黨史講解做成短視頻搬到網上?”

  中隊官兵錄製《兵哥説黨史》系列視頻。

  本以為中隊具有專業講解員隊伍和檔案資料豐富的雙重優勢,可“真刀真槍”的開始後,楊澤楠才發現困難很多:原本在展館裏面對遊客侃侃而談的講解戰士,面對鏡頭,不停卡殼,眼神“完美錯過”焦點,不自然的語音語調肢體動作,再加上缺少設計感的運鏡,第一期《賣脫銷的小冊子》就在問題中“不完美”地誕生了。雖説傳播效果也很好,但楊澤楠還是眉頭緊皺。為了讓黨史宣講視頻更加完善,楊澤楠從頭學習鏡頭語言,研究優秀視頻中的運鏡手法、畫面設計,還特意請來專業老師幫官兵們找準“鏡頭感”……在一期期的拍攝實踐中,承擔講解任務的官兵在鏡頭中逐漸流暢自然,故事講述娓娓道來。當第一百期視頻發佈時,《兵哥説黨史》已經徹底“出了圈”:不僅在周圍社區、學校、企業中産生極大影響,還擁有了累計4億次點擊量,轉發量超百萬,媒體爭相報道……回想這一路的艱辛,楊澤楠不禁對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董必武同志的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鉅”有了更多感悟。

  緊跟全媒體時代腳步,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黨史,楊澤楠帶領中隊官兵將黨史故事濃縮于一兩分鐘的短視頻,讓黨史宣講“活”了起來。而更讓他驕傲的是,他將黨的創新理論帶向了大山深處的貧困小山村。

  2017年底,作為武警上海總隊扶貧幹部代表,楊澤楠主動請纓前往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色德村進行對口幫扶。“扶貧先扶志(智),無論是志向還是智力,都需要發揮黨支部的作用。”楊澤楠認為,要幫村民拔除窮根,首先要建強基層黨組織。每次去色德村,他都會精心準備專題黨課。教育貴在持久,為了能讓大山深處的村民們身臨其境地了解中共一大、二大歷史,楊澤楠精心籌備了一堂堂“雲黨課”。同時,在他的努力協調下,村民們還能在手機上“雲參觀”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對黨波瀾壯闊的歷史有了更直觀的了解,也更加堅定了通過艱苦奮鬥走向美麗鄉村新生活的信心。

  楊澤楠在雲南扶貧時向孩子們傳授知識。

  知所從來,方知所去。從1982年開始,40年來,每月20日,十中隊官兵都會在上海南京路開展為民服務活動。新時代新發展,楊澤楠帶領中隊官兵給“為民服務”賦予了新的內涵。入伍15年,除了讀軍校的3年,楊澤楠的全部軍旅時光都是在十中隊度過的。“這些年,我見證了中隊的發展變化,了解中隊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更清楚今天中隊該朝著什麼方向去努力。”

  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之後,楊澤楠愈發感到重擔在肩,使命重大。現場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後,他進行了深刻自省:“報告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寫入大會主題,意義重大。對於駐守在建黨精神發源地的我們來説,要有更高標準。在上海這個大都市,展示國家形象,維護安全穩定,堅守為民初心,是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必須履行的職責使命。”

  這次來北京,楊澤楠還隨身帶了三樣東西:一本中隊日記本,用來記錄學習大會精神的體會感悟;一本書,記錄了中隊發揮優良傳統,40年赤誠為民的感人故事;一套光碟,記錄了《兵哥説黨史》第一季100期內容。

  “《兵哥説黨史》還會有第二季嗎?”記者追問。

  “當然!我們永遠在路上。”楊澤楠笑著回答。

[責任編輯:商林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