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 94.8%受訪青年更加認可“中國製造”的力量
這十年 94.8%受訪青年更加認可“中國製造”的力量【94.7%受訪青年確認身邊人的“工匠精神”在感染自己】
新能源車開進千家萬戶,“復興號”動車組跑遍神州大地,“奮鬥者”號成功坐底世界最深處馬利亞納海溝,“祝融號”成功登陸火星……十年來,“中國製造”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成就與突破。我們正加速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在這個過程中,“工匠精神”發揮著重要作用。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654名受訪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這十年來,94.8%的受訪青年對“中國製造”的力量更加認可了。94.7%受訪青年感到身邊人體現出來的“工匠精神”給自己很強的感染。70.2%受訪青年希望在全社會形成重工匠、鑄匠心的良好氛圍。
感受“中國製造”的力量,74.5%受訪青年首推高鐵,跑出“中國速度”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中國製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慧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這些年,中國呈現了加速度發展,許多成就都讓青年切實體會到了“中國製造”的力量。
“如今,我國在挖掘機、港機、盾構機等基建設備上,都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績。像中國機械巨頭振華重工,獨佔了全球70%的港口機械市場,有著絕對的優勢地位。三一重工佔了全球挖掘機市場15%的份額,銷量在世界上也已經遙遙領先。”今年23歲的曹銀林任職于北京市西城區德勝街道辦事處。談起“中國製造”,曹銀林“如數家珍”,“我國航空航太領域技術突飛猛進。問天實驗艙的研製,不管是從選材到焊接,從硬體設備到軟體系統,無不體現著‘中國製造’的力量。我對我們完成‘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非常有信心。”
青年插畫藝術家王雪瞳,前不久剛接了一個關於中國航太探秘火星的立體繪本合作,“建設航太強國,是我們的航太夢。在深入了解‘問天一號’‘祝融號’後,我被中國航太人的科研勁頭深深觸動,也再次感受到國家的強大”。
就讀于某“985”院校的大四學生金欣,學的是統計學專業。她感慨,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動車組,人們的出行方式體現了“中國製造”十年來的迅速發展。“我國高鐵動車組時速能達400公里,我們已是世界高鐵運作速度最快的國家,正在引領全球體驗什麼是‘中國速度’。我感到特別自豪”。
如何切實感受“中國製造”的力量,74.5%的受訪青年首推高鐵,跑出了“中國速度”,其次是移動支付,顛覆了過往的生活方式(71.7%),71.1%的受訪青年表示是進入了5G時代,發展數字經濟,62.4%的受訪青年表示是共用單車、網約車便利民生。
十年來,94.8%受訪青年對“中國製造”的力量更加認可了
曹銀林感慨,近幾年防疫大背景下,中國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疫方針,不管是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的開展,還是口罩、呼吸機、制氧機等醫療器械的生産,以及防疫方艙的迅速建成,無不在反映著“中國製造”的力量。
如今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曹銀林都將國貨作為第一選擇,“我覺得,購買國貨不僅是情懷,更是對國貨品質的信任”。
這十年來,94.8%的受訪青年對“中國製造”的力量更加認可了。交互分析發現,00後(97.5%)認可度最高,其次是80後(95.3%)、85後(94.9%)。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趙志群表示,“中國製造”的發展趨勢非常好。在很多領域,我們曾經生産最低端、最便宜、品質差的産品,現在正在往中游和上游發展。“我們已經是第一製造大國,但距離製造業強國還有一段距離。我們的發展速度很快,數量、品質都在不斷提高和改善。但是不可否認,還有很多‘卡脖子’的地方需要改革。比如在製造業領域,絕大多數工業軟體都是國外的,我們的製造業基礎還需要進一步夯實”。
94.7%受訪青年感到身邊人的“工匠精神”在感染自己
王雪瞳感慨,她身邊有對藝術鑽研非常執著的人,這讓她很受感染。“我所崇拜的陶藝家、雕刻大師,他們窮其一生去磨練如何展現最完美的作品。我很敬重這種態度”。
“我了解的一些統計學家,為了深入研究數字背後闡釋的關係,發現問題,會連續多年跟蹤與收集數據資料,投入大量的精力與耐力,不斷在數據中探索與驗證,每一次收穫都距離數據‘真相’更進一步。他們的故事激勵我去努力做一位數據分析的‘匠人’。”金欣説。
“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94.7%的受訪青年感到,身邊人體現出來的“工匠精神”會帶給自己很強的感染。其中,00後(97.2%)受此影響最大。
趙志群認為,推動全社會崇尚並踐行“工匠精神”,首先,媒體應當多宣傳,強化品質意識。其次,要尊敬工匠,敬畏技術。“讓我感到很難受的一點是,社會還缺少對技術工人的足夠尊重,哪怕他們的薪水比很多碩士畢業的還要高。所以,我們需要正面宣傳這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職業,讓大家願意去做這些工作,喜歡這些工作”。
在院校方面,他指出,教學改革很重要。“工匠需要很多實踐性的知識,他們的很多知識也不是來自於書本,而是傳承下來的,或自己悟出來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學習到、去運用。這類知識有個專業名詞,叫實踐知識或隱性知識。但現在社會上將學術知識精英化,工匠的知識就顯得不夠‘高大上’,沒有社會地位,這是不正確的。學校用學術精英的方式來培養工匠,並不符合工匠的成長規律。我們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在企業的實踐中成長”。
推動全社會崇尚與踐行“工匠精神”,70.2%的受訪青年希望在全社會形成重工匠、鑄匠心良好氛圍,67.4%的受訪青年期待樹立並傳揚各行各業的“工匠”典範,66.1%的受訪青年希望企業在文化建設中融入“工匠精神”,63.8%的受訪青年認為當注重校企協同,從人才供需兩方加強教育培養,60.7%的受訪青年希望完善職業培養機制,培養職業認同感和成就感。
受訪青年中,00後佔27.0%,95後佔21.5%,90後佔30.0%,85後佔11.1%,80後佔10.4%。
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張家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