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知識更有趣、科普視頻有看點 線上“充電”長本領
“高冷”知識更有趣,科普視頻有看點
線上“充電”長本領(網上中國)
海外網 李雪欽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9月19日 第 08 版)
打開“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點擊“漫遊科技館”,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科技館及優質展覽,所有展館資源都以VR(虛擬現實)全景模式進行展示。選擇感興趣的場館,只需動動手指、拖動滑鼠,便可“漫步”其中……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讓科普線上“火起來”。網際網路技術打破時空限制,為知識傳播助力,成為年輕一代學知識、長本領的重要“充電”途徑。
內容接地氣
如何讓知識解析變得好玩?實現起來並不容易。抖音平臺上,“模型師老原兒”原名寧原,擁有967萬粉絲,為了做好短視頻科普,他製作了一系列科普模型,這是他視頻作品的最大亮點。內容準確是科普短視頻的核心,寧原花費大量時間查資料、做實驗、找權威信源,只為確保內容無誤。比如為了展現“雙叉犀金龜如何把獵物挑飛”,他特地從國外購買超高清昆蟲視頻,在家看了一遍又一遍,專門研究雙叉犀金龜的動作。
“讓抽象的科學接地氣”“讓更多人知道科普和生活密切相關”是寧原時常挂在嘴邊的話。相比傳統的科學講解,他擅長通過手工製作的逼真模型來呈現科學原理,更喜歡“用實物,給鏡頭,讓觀眾清晰地感知細節”。寧原製作的短視頻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包括山火為何復燃、小龍蝦的生理構造、蚊子為啥叮你等主題。“科普視頻做得過於高深晦澀,就達不到科普的效果,失去意義。既能讓小學生看懂,也能讓成年人感到有趣,這才是成功的科普視頻。”在寧原看來,做科普視頻的最大難點不在“科”,而在“普”,即如何最大程度地把科學知識、科學思想普及給廣大受眾。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日前發佈的第50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短視頻的用戶規模達9.62億,佔網民整體的91.5%。“短視頻已經成為人們的剛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志安説,“隨著用戶需求不斷迭代和升級,‘視頻+’已經成為常態,視頻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元。過去我們對短視頻的需求更多是有趣好玩,而現在,有用甚至是有營養也變得很重要。”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公佈《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運用新技術手段,豐富科普作品形態。“人們過去依賴教育培訓機構的功能,現在的知識傳播、科普知識則更易得、更多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説,隨著新資訊平臺更廣泛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空間,知識的更新迭代也越來越快速,資訊平臺應該想方設法滿足用戶對知識的需求。
知識隨手搜
如何讓有益內容更豐富?多家平臺紛紛拿出實招。從基礎學科到高端裝備製造業,從能源戰略再到載人航太,科學名師線上分享尖端科技知識和最新進展……抖音項目負責人王蕾介紹,抖音和中國科協“科創中國”日前聯合推出《院士開講》第二季,邀請院士分享尖端科技知識,內容累計播放量已超1.3億人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短視頻傳播的知識和內容非常生動真實,看起來也方便,用短視頻進行傳播和普及科學是非常好的形式。”地質學專家劉嘉麒院士説,“通過短視頻做一次講座,能夠使很多人聽到這個知識,點擊量能達到五六百萬。過去就是通過黑板、教室這種講課的形式,受眾很有限,而通過短視頻,傳播的規模更大、效果更好。”
“快手新知播”直播活動推出了《開聊吧,經濟學家》《心靈解憂所》等覆蓋多領域的內容,通過直播場景的互動性、社交性與沉浸性,為用戶提供獲取知識的渠道。快手相關負責人介紹,夏季17至19時最受歡迎的知識內容是烹飪教學,説明大家都喜歡在晚餐前學習如何做菜;而21至23時,樂器相關內容被更多觀看,在睡前時間,這既是學習,也是放鬆。即用即搜即學的“插件式學習”已成為用戶的日常。
“短視頻和直播正構成科普傳播的新潮流。”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編輯出版學系副教授白曉晴認為,短視頻和直播給科普傳播生態帶來重要力量。科普內容借視聽化語言,可通過凝練觀點和通俗表達,以圖文動畫演繹科普內容,增強科普視頻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另一方面,知識類短視頻可以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讓科學跑贏謠言
資訊化快速發展,給公眾帶來很多正面知識資訊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網路科普謠言或虛假資訊,為相關科普工作帶來挑戰。陳昌鳳認為,網路平臺有很多有益於人們的知識,也難免有一些虛假甚至有害的資訊,這就需要政府、平臺、公益組織和用戶等多方合力、共同治理。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表示,中國科協聯合國家網信辦等上線運作了科學辟謠平臺,充分發揮科協的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組織科學家及時開展辟謠活動,讓謠言止于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形成了“捕捉線索—及時辟謠—正向傳播”的工作機制。截至今年7月,科學辟謠專家庫總人數已經達到1607人,辟謠庫累計收集謠言達到11464條,發佈辟謠作品3911個,總用戶數量已經達到756萬,累計傳播量和話題量超過73.2億次。據悉,中國科協還將持續推進科學辟謠平臺建設,積極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辟謠工作的積極性,加強與社會團體、媒體平臺合作,繼續完善建立識謠辨謠、分析研判機制。
專家提出,各類新媒體平臺要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對科普作品等傳播內容的科學性審核。據悉,抖音平臺正加大對優質內容的扶持,同時也加強平臺治理。針對不實資訊,平臺採取預警、分析、驗真、標記、辟謠、攔截等步驟來清理。
也有網友擔憂過於碎片化的視頻學習會影響知識的系統性和嚴謹性。白曉晴表示,短視頻學習雖然無法保障知識的系統性,但其生動有趣的表達方式和靈活即時的觀看體驗能夠調動大眾的興趣與熱情,成為關注科學、深度學習的入口。科普短視頻應充分整合資源與渠道,在內容上保障準確性,將視頻以多平臺、多頻次、多時長、多版本的方式進行傳播,構建系統化的科學短視頻體系,同時推動興趣導向的碎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