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精簡機構編制 一個人口小縣的機構大改革

2022-09-01 10:07: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一個人口小縣的機構大改革【 精簡機構編制 行政成本下降 審批效率提升】

  ● 山西人口小縣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財政供養入不敷出,財政支出主要依靠政府轉移支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維慣性;從人口與編制比看,財政供養人員比例不是很合理,存在人浮於事的問題;事業單位規模普遍較小,職能較弱,“小、散、弱”現象突出

  ● 加大職能相近黨政機構重組整合,如縣委辦與縣政府辦、縣委宣傳部與縣文化和旅遊局實行合署辦公,整合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職能,組建縣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用3至5年時間,逐步實現機構、編制、人員大幅度下降,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

  ● 改革全部完成後,行政成本將大幅下降,財政供養人員比例由改革前的32:1提高到40:1;審批效率大幅度上升,以城市規劃、土地規劃、林業規劃為例,僅辦理流程和公示時間至少可縮短14個工作日;營商環境優化,2021年項目開工率達88.9%

  本報記者 馬超 王志堂

  黨政機構由36個精簡為22個,領導職數由135名降為114名,涉改事業單位由186個整合為40個,事業編制數由1964名核減為659名……近日,位於山西西北部的一個人口小縣——河曲縣的機構改革引發社會關注。

  一個僅有12.4萬人口的縣為何要推動此項改革?改革如何推進,又帶來了哪些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深入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一探究竟。

  三大問題

  觸發改革

  初秋後的一場大雨讓河曲變得格外涼爽。地處晉、陜、蒙三省交界的河曲縣,轄6鎮5鄉,面積1317平方公里,總人口12.4萬。

  推動河曲縣機構改革源於2019年年底的一次調研。

  當時,時任山西省委主要領導在基層調研時,發現全省人口小縣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財政供養入不敷出,財政支出主要依靠政府轉移支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維慣性;從人口與編制比看,財政供養人員比例不是很合理,存在人浮於事的問題;事業單位規模普遍較小,職能較弱,“小、散、弱”現象突出。

  2020年4月,根據省委部署要求,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強基層、重實戰、高效率”的原則,一場以堅持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問題導向,以職能優化為核心,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縣域行政運作體系全面改革在河曲和浮山兩個試點縣開展起來。

  “接到任務後,縣委高度重視,成立了縣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先後召開領導小組會議5次,辦公室會議41次,先後研究解決了黨政機構職能融合等61個問題。”河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編辦主任鄔志明説。

  有關部門也馬不停蹄推動各項工作:縣委組織部對全縣公務員隊伍現狀,黨政群機關單位、事業單位一把手和班子成員情況,公務員職務和職級並行工作等進行了細緻分析;縣委編辦對涉改事業單位的職能、機構規格、編制情況、人員年齡結構以及單位整合、撤銷、轉企等改革設想的合理性、可行性、穩妥性進行了摸底研判……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通過個別談話、調研座談等方式,多角度、多層次徵求各領域意見建議58條,先後徵求幹部群眾意見建議245人次,形成17類分析報告、5項論證結果。

  機構重組

  工作變忙

  見到張瑞東時,他正在趕寫一份緊急上報的材料,其間不到5分鐘時間,接了3個電話。

  2021年9月,張瑞東由河曲縣委組織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轉任縣發改工信和科技商務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該局整合了過去的縣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和資訊化局、能源局、商務局及科技教育局科技方面職能,局長由副縣長兼任,下設1名主持日常工作的正科級副局長,4個副科級副局長。

  “8個領導職數變成了5個,過去一個局成了現在一個股室,人自然就忙了,每天電話不斷,會議不斷,經常下班後才能開始處理案頭工作。”張瑞東感嘆道。

  此次改革中,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河曲縣加大職能相近黨政機構重組整合。

  如在統籌黨政機構設置上,縣委辦與縣政府辦、縣委宣傳部與縣文化和旅遊局等實行合署辦公,即一套工作機構、兩個機關名稱。縣委編辦、縣老幹部局併入縣委組織部,加挂縣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牌子。縣委統戰部與縣工商連線關整合設置,保留縣工商聯牌子並按章程運作,縣政府辦公室承擔的外事、對臺、港澳工作職能劃入縣委統戰部。

  在經濟建設、農業農村、民生保障、城建交通、社會管理等領域,綜合設置相關機構。整合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職能,組建縣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整合自然資源、林業部門職能,組建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加挂縣林業局牌子,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幹部管理體制調整為屬地管理。整合縣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縣交通運輸局,組建縣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

  改革後,河曲縣設置黨政機構22個,均為正科級建制。黨委工作機關、政府主要工作部門負責人由縣委常委或政府副縣長兼任。

  對於事業單位,推進職責任務相近機構跨部門整合,調整優化規模過小、功能萎縮、分散重復設置的事業單位。原則上不再設立10名編制以下的事業單位,縣委、縣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不超10個。改革後,除中小學、幼兒園、公立醫院、衛生院和鄉鎮(街道)所屬事業單位外,全縣納入機構限額管理的事業單位40個。

  人員安置

  理順情緒

  對於趙喜柱來説,此次改革讓他體驗了一把坐過山車的感覺。

  2020年12月,河曲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加挂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牌子,統一行使市場監管、文化市場、城市管理、應急管理等8個領域的行政處罰權以及與之相關的行政檢查、行政強制權。相關領域執法隊伍也被整合組建為綜合行政執法隊。

  整合後,市場監督管理局由副縣長兼任局長。於是,擔任局長僅8個月的趙喜柱一下子成了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

  “執法領域從一個成了8個,我卻從局長成了副局長,雖然級別沒變,但剛開始心裏確實不適應。”趙喜柱説,但隨著工作深入開展,發現現在執法力度更大了,因為副縣長可以直接召集有關部門解決問題,而局長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如今有副縣長把方向,我這個副局長負責落實,幹勁兒更足了!”

  解決好“人”的問題,既是機構改革面臨的難題,又是搞好改革的關鍵。

  “改革涉改人員之多、範圍之廣、情況之複雜前所未有。”鄔志明説,為解決好“人”的問題,河曲縣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部長與涉改單位科級幹部逐一進行談話,幫助理順情緒,激發幹勁,妥善做好人員調整安置工作,先後開展談話達237人次。

  在人員安置上,對主動退出領導崗位的49名領導幹部優先按規定晉陞職級;對超職數的領導幹部,保留待遇納入“幹部週轉池”管理,承擔鄉村振興、入企幫扶等中心工作;對因改革超編的903名事業人員,採取到對口黨政部門跟班學習鍛鍊、擔任村(社區)“兩委”主幹和綜治網格員等方式,重新調整配備;對新進人員實行“退休三個補錄一個”,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務員空編面向現有事業單位人員定向招錄。

  “目標就是要用3至5年時間,逐步實現機構、編制、人員大幅度下降,保持幹部隊伍體系新鮮血液和合理年齡結構,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鄔志明説。

  面對部門重組、職數核減、管理方式改變導致一些幹部思想困惑增多、幹事創業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河曲縣構建了“實績檔案+綜合考評”評價體系,去年以來先後提拔重用17名擔當作為幹部,大張旗鼓表彰獎勵10個先進單位和30名優秀幹部,免去履職不到位的2名“一把手”和1名副職,嚴格兌現獎懲,著力解決如何“幹得好”的問題。

  運轉順暢

  分工明確

  新機構成立,新班子到位,如何確保正常運轉?對上對下如何銜接?對於一些副縣長兼任局長的部門,局長與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如何分工?

  記者採訪了解到,河曲縣明確兼任政府工作部門主要負責人的副縣長,擔任黨組第一書記,負管黨治黨第一責任;每週到兼職單位至少坐班一次,重點主持“三重一大”(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幹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大額資金使用)事項和“三個重點”(重點指標、重點任務、重點工作)的集體決策。

  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務副職擔任黨組書記,主持召開局長(部長、主任)辦公會議、局務(部務、主任)會議,對工作人員進行日常管理監督,重要情況向兼任主要負責人的縣領導彙報。其他副職做好分管工作,對局長負責,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格局。

  與此同時,河曲縣還要求涉改部門建立健全黨務人事管理制度、業務管理制度、後勤管理制度等多項制度,規範日常管理。

  在理順上下銜接問題上,河曲縣建立了“一對多”、“多對一”運作機制,對上制定市縣機構業務對口情況表,對下細化對應關係,形成縣直單位與鄉鎮黨政機構對應關係表。在部門內則成立由副局長任組長、內設股室和對應事業單位人員任組員的工作組,負責相應領域工作任務落實,有效解決“一對多”銜接不到位問題。

  在構建橫向協調工作機制上,明確建立規劃統籌、聯席會商、協調服務和跟蹤問效等多項制度,確保工作有效落實。

  新機制運作帶來了哪些變化?

  河曲縣副縣長兼縣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局長趙振宇坦言:“現在工作壓力更大,對工作標準和品質的要求也更高了。以前自己是分管領導,分管部門出問題追責局長,現在是直接處理自己。”

  為確保對局裏工作能全面掌握,趙振宇每週至少來一次局裏,沒有辦公室就直接在會議室處理公務。截至目前已組織召開局黨組會16次,“三重一大”事項全部上會研究。

  “以前當分管領導,只和局長溝通,現在和副局長甚至科股長也直接溝通,對情況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全了。”趙振宇説。

  成果轉化

  效率提升

  潔白的襯衫,胸前的黨徽格外醒目。河曲縣項目推進中心一間辦公室內,中心主任張志宏正在辦公桌前忙碌著。

  張志宏所在的項目推進中心由原招商服務中心與縣項目預審中心合併而來,主要負責全縣招商引資、項目推進、省市重點工程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太忻一體化建設等工作。

  “過去我只負責招商,招回來就進入下一個部門,能不能落地就不清楚了。如今招商、簽約、落地、開工、在建、投産環環相扣,全週期服務。”張志宏説,現在招商做許諾時就得考慮落地兌現,“因為沒地兒可推了”。

  改革帶來的變化還有很多。

  如審批效率大幅度上升。以城市規劃、土地規劃、林業規劃為例,改革前由3個部門審批公示,改革後統一由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審批,特別是副縣長兼任局長後,減少了請示層級,時間大大縮短。僅辦理流程和公示時間至少可縮短14個工作日。

  審批效率的提高帶來營商環境的優化,最終轉化為招商引資的成效。2021年,河曲縣五項指標(簽約率、開工率、投資金額完成率、到位資金完成率、非固投資金到位完成率)均進入全市第一方陣,項目開工率達88.9%。

  改革全部完成後,行政成本將大幅下降。經測算,改革完成後黨政工作部門和事業單位共減少160個,公用經費支出減少367萬元,下降8.2%;事業編制精簡後,工資福利、“五險一金”等支出每年減少1.33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3%;財政供養人員比例由改革前的32:1提高到40:1,超過全省、接近全國平均水準。同時,隨著單位數量的減少,辦公場所更加集中,空出辦公用房1.05萬平方米,為社區活動、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提供基礎保障。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改革産生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比如,職能相近部門合併産生了一個超大部門,而改革後人員的減少導致部門運轉吃力。如改革後的縣發改工信和科技商務局法定職責32項,24個編制只有11人在崗,內設的發改股連事業編制人員在內5名工作人員要對接市發改委等多個部門。與此同時,領導職數減少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晉陞渠道的變窄。

  此外,副縣長兼任局長的同時也分管其他單位,在資源及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好主管單位與分管單位的平衡與支援,也要進一步考量。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