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如何為青年人成才搭建平臺?院士回應青年人才成長話題

2022-08-26 10:1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院士圓桌談

  如何為青年人成才搭建平臺

  目前存在哪些“門檻”,限制青年人成才的?“追名譽”“爭帽子”又對青年人有著什麼樣的影響?應該如何培養領跑型的科技人才?……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向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太科工三院首席科學家朱坤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圍繞我國人才培養戰略,以如何為青年人成才搭建平臺為主題,就“門檻”“帽子”問題進行探討,回應大眾對青年人才成長話題的關切。

  整體而言,青年人面臨的機遇在變好

  記者:您如何評價當下的科研機構或高校為青年人成才搭建的平臺?

  黃維:黨和國家的各個歷史階段都對科技工作者給予極大重視和支援,基於每個歷史時期的不同特點,都有相應的鼓勵政策和措施,不能説是對青年人才的限制,但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高速發展,既有的一些方式方法不能充分滿足現代社會的要求。因此,我國積極對科技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體制進行改革創新,不斷探索和調整,盡可能提高科技工作者待遇,滿足現實需求。

  可以了解到,目前已推出很多積極的政策和措施。很多高校和機構強化組織建設和平臺支撐,主動踐行“良才善用,能者居之”的人才理念,積極改革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式,採用“揭榜挂帥”等新機制和新措施,為多領域、多形式的科技人才提供科研和生活上的幫助,有效激發了人才創新活力。同時也在不斷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體系,國家重大人才計劃、科技項目等對青年人才的支援力度不斷提升,用人單位人才評價機制也在不斷完備,創新價值、科研能力已經成為青年人才評價機制的關鍵。

  王貽芳:整體而言,我認為青年人所面臨的環境、獲得的機遇等種種條件,不是在變壞,而是在變好。幾十年來社會、經濟和文化都在高速發展,從人才的角度來看,20世紀50年代(出生)是一個低谷,60年代我們這一代人,相對來説是一個高峰,70年代(出生)是個低谷,80年代(出生)又是一個高峰,9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目前還沒有完全成長起來,屬於他們的時代才剛剛開始。從目前來看,80年代出生的人是推動當今社會發展的主力,優秀的人才非常多,競爭也較為激烈,這是特定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下的正常情況。

  向濤:近年來,國家一直關注、關心著青年人才的成長和培養,搭建了很多平臺,從國家層面到地方,都設立了很多向青年科研人員傾斜的人才培養政策,這些都發揮了對青年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但目前存在的現狀是搭建的“平臺”不是太少,而是可能多了些,我們需要思考這些“平臺”對於青年人成才是否都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而不是阻礙作用。

  青年人要快速成長,不能為了達到要求而降低要求

  記者:您認為為什麼不能削平青年人成才的“門檻”,比如經常被青年科研工作人員吐槽的考核機制?

  黃維:任何行業、任何崗位都有其特定的要求,科技行業的專業性知識和技能要求特點更加突出。在此基礎上,如何促使青年科技人員迅速成長,達到崗位要求,是一個重大的課題;而不是為了達到要求而降低要求。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學習借鑒了很多國外對科研工作的量化考核辦法,但是隨著40餘年的社會發展,原有的評價制度不再完全適應于當代經濟與科技進步,也難以與當前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員現狀完全貼合,導致了很多矛盾和誤解。目前,我國正在不斷進行科技人才培育和評價制度方面的改革創新,進行完善,致力於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在今年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中,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等八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支援青年科技人才全面發展聯合行動的倡議》,號召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開展支援青年科技人才全面發展聯合行動,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不竭動力。在今年7月,科技部發佈《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進一步明確要求保障青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於科研工作。

  當然,不會有完全適用於任何時代和每一個人的方案,方案的改革和補充都是隨著歷史發展不斷積累和完善的,這是一個長期的、做不完的課題。只要社會在發展,措施和方案的改進都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我們充滿信心和期待,科研政策和相關體制機制會更加完善、合理。我們也會積極收集社會各層面的反饋和建議,向上級領導提出建議和構想,為年輕科研工作者創造更好的環境和平臺。

  不應該過早地給年輕人設置過多門檻

  記者:不少單位面臨短期內考核“達標”的要求,為此,有些青年科研人員忙於立項、評估、總結、彙報、“爭帽子”,您怎麼看這一現象?

  王貽芳:在我看來,無論是國家還是各個單位,都不應該過早地給年輕人設置過多門檻。比如,所謂的人才計劃,沒有必要設立35歲作為門檻,以免造成年輕人以此為目標,忽略了科研工作中其他更值得關注的問題。

  現如今的人才激勵模式,對年輕人的激勵往往以5年為一個臺階。年輕人所有的規劃和研究目標內容等,都是以三五年為期來計算。如果按照這種思路來工作,年輕人很難做出特別大的成績,也很難去制定需要10年甚至10年以上才能完成的項目,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敢於冒險、願意去冒險,陷入了故步自封的窠臼中,不敢挑戰科研難題。

  在科研工作中,向最難的題目發起挑戰,會收穫他人的鼓勵,但這樣的挑戰中是充斥著風險的,也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背後,是進展緩慢和收效甚微。這就意味著,短期難以收穫讚譽和成果。相比之下,如果僅僅是挑戰一個相對輕鬆容易的題目,就可以輕輕鬆鬆拿到想要的“帽子”,對年輕人來説,為什麼不去做容易的事情呢?以高能物理項目為例,無論是某一台設備,某一個重大的想法,還是某一個實驗,要出成果都需要10年起步,江門中微子實驗已經進行了16年。

  在這種機制下,如果有能力的人都去做小題目和容易的題目,那麼難題就更沒有人願意嘗試和挑戰,而能力不足的人當然也無法完成。

  年輕人早早地“追名譽”“追帽子”,肯定是不利於科學研究長遠發展,不利於人才的可持續培養。給年輕人提供各種各樣的待遇或誘惑,實際上是獎勵或者誘惑他們做相對不那麼重要的、更熱點的項目。大家都去做短期有回報的熱點項目,實際上是有害的。

  對於一些基金會的“優青”評選,我一直堅持反對的態度。我認為,這種做法對年輕人樹立了很壞的形象和榜樣。

  向濤:為了申請不同渠道的項目忙於立項寫本子,為了參評更多的“帽子”佔用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無形中增加了青年科研人員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從這個角度來説,過多的“平臺”對於優秀的青年人才反而增添了很多負擔,並沒有起到“減負”的作用。對於現狀,應該統籌考慮優化資源配置,減少“平臺”,青年人才的培養政策應該給予青年科研人員更高的自由度,提供更寬鬆的科研環境。過去幾十年,國內奧林匹克競賽金獎獲獎者有上百名,但到目前為止,這些獲獎者中還沒有獲得過菲爾茲獎的,也沒有拿到過物理學的國際大獎的,這就説明青年科研人員潛心做研究的時間並不夠。“平臺”有強化青年人去做“短、平、快”式科研工作的作用,而減少了沉澱積累、潛心鑽研做更具有挑戰性工作的機會。青年科研人員需要的是能夠不受外界干擾、用更多的時間專心投入純粹的科學研究中的平臺。

  不應該讓“數帽子”成為互相攀比的常態

  記者:最近科技部等五部門發佈了青年人才減負3.0行動,得到青年科研人員廣泛關注,您如何看待這些政策?

  黃維:今年7月,科技部發佈《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專門提到要穩步加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力度,擴大資助規模,為更多青年科研人員提供及時有力的支援。這是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也是青年科技人才需要牢牢把握的時代機遇。據了解,北京飛控中心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85%以上。其中,超100名青年科技幹部已經成長為各領域的技術帶頭人,關鍵技術課題負責人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可以説,我國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已經在崗位上飛速成長。

  剛才我們已經討論過,任何行業、任何崗位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將既有的考核措施和指標徹底否定,是對歷史和科學的不尊重。從各時期和各國家的考評方式來看,沒有任何國家完全取消定量的考評,即便是諾貝爾獎也是需要展現學術水準、進行成果彙報和論文體現的,我們需要反對的是形而上學的為發表而發表、為追求數量而産生的論文。同時,從考評方案來説,需要公平公正和公開,就需要定性和定量。如何科學地設定這些指標,是需要探索和追求的。

  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也在積極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任務部署,紮實落地科技政策,旨在找到更加科學合理的用人政策和評價體系,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和脫穎而出的機會。例如,在科技人才評價辦法方面,可以相對減少量化欄目在綜合考評中的比重,可以參考國際同行評價制度,對基礎性前沿研究、應用型研究分類管理,多考慮科研成果在行業領域、學科方向上的認同度、尊重度和追隨度,增加以實際貢獻對研究成果的考核佔比,創造出一個更加合理、高效,更加激發科技工作者積極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考核辦法。在平臺支撐方面,可以讓評估檢查和會議效率更高,減少“填表式”管理和官僚主義,讓青年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投入科研活動;同時不斷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全鏈條培育和培訓體系,加大各類項目和托舉工程的力度,鼓勵青年人才在各類學術性會議中的發言和討論,為青年科研人才拓寬成長通道,促進青年才俊嶄露頭角。

  王貽芳:應該在科研工作中做減法,減少引誘,讓年輕人擁有更加純粹的科研環境和工作環境,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科研工作本身,而不是在追求待遇和“帽子”上。做出成績,才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用“帽子”用待遇去引誘年輕人,對他們並沒有好處。

  至於人才的待遇問題,每個單位都應該尋找自己的解決辦法,只有各個單位本身,才對自己擁有的青年人才最為了解,清楚每個人的潛力和擅長的領域,能夠預測青年人可能的發展方向。由各個單位落實各自能夠提供的待遇,才是對青年人未來發展最合適的解決方式。

  在給青年人才提供待遇保障的過程中,各個單位也不應當以評獎為目標,以“帽子”為衡量標準,更不應該讓“數帽子”成為互相攀比的常態。

  不要以揠苗助長的方式去干涉青年人的成長軌跡

  記者: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培養領跑型的科技人才?未來,相關機構、高校、國家政策等方面應當如何更好地為青年人發展搭建平臺?

  朱坤:在當今時代,科技創新成為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增強國家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力量。在科技力量角逐激烈的格局之下,培養一批領跑型科技人才至關重要。社會各界包括高校、企業等都要注重為青年搭建成長平臺,讓青年人抓住當前難得的人生機遇,練就化挑戰為動力的本領。要在具體實踐中引導青年發揮才幹磨煉心智,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一個偉大事業取得成功往往是對人們心理極限、智力極限和體能極限的考驗,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在我們從事的航太事業中,青年人始終發揮了生力軍和主力軍的作用,始終秉持著航太報國的理想,敢於攀登科技高峰,始終在第一線磨煉心智。目前絕大部分重大科研項目和科技攻關都是青年人衝鋒在前承擔重任,很多團隊都非常年輕。我們已經通過“青年融通創新體系”等系列選拔培養青年人機制以及航太精神的傳承弘揚,真正關心關愛以及培養選拔出一批優秀的年輕人,也營造出崇尚創新、追求卓越的活躍氛圍,這對於科技人才的培養有非常長遠的作用。在航太文化和航太精神的熏陶下,一代代年輕人“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不計名利的工作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取得了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要始終讓青年保持一種求知的狀態,緊追前沿科學技術發展。

  要培養領跑型科技人才,要鼓勵青年堅持學習,使學習成為優秀青年自我成長髮展的內生驅動力,又要拓寬渠道,給青年以展現自己水準的舞臺。我很高興地看到,當前青年人施展才能的舞臺、引導青年學習求知的途徑也越來越多。除了在重大科研項目中對青年人委以重任,中國航太科工三院每年支援1000萬元“金橋計劃”專項資金,通過審報“金橋項目”激發了青年參與創新工作的熱情。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青年創新工作室、青年創新創意大賽等方式,讓青年人找到自我成長髮展的內生驅動力量,鼓勵青年全方位、綜合性發展。當前在各種平臺的助推下,三院共已推薦9人入選“青托”工程,多名青年成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援,多個項目獲軍委科技委、裝備發展部課題批復立項。通過各條戰線探索實踐,最終實現讓廣大青年在攻堅克難時有我,在協同奉獻中無我,在奮力拼搏時忘我,助力青年成長成才。

  王貽芳:讓人才自然成長,甚至不需要專門強調“培養”,更不用以揠苗助長的方式去干涉青年人的成長軌跡。

  現如今經常提到的人才培養,我對培養的理解,培養不是簡單地給年輕人直接提供各種待遇,而是給他們創造一個最適合成長的環境,給他們提供公正競爭的平臺。

  人才並不完全是依靠培養就能出現的,而是在競賽當中,在研究過程當中,自己脫穎而出的。

  高能所的青年人才主要來源是兩大方面,一方面是通過人才引進,一方面是研究所自己培養。我們給青年人搭建公平競爭的平臺,大家同臺競爭。在積極引進的同時,也給自己的人才創造機會。不看出身來歷,只看工作成績和貢獻水準。

  高能所目前的青年人才提升計劃,對各類人才都有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一方面是工作條件,讓他們各自承擔科研任務,給他們提供脫穎而出的機會。另外一方面,我們會在待遇上儘量提供各種方便,盡一切努力讓他們能夠相對安心地進行研究,深造學習,在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

  黃維:國家在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已經給出了極大的方向性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四個面向”的要求,為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長期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指明瞭方向。

  人才的培養是雙向的,既要有國家的支援、前輩的幫扶,也要自己的拼搏和奮鬥,光靠扶持是不可能産生領軍人物的。所有的行業領跑者都是同業者競爭中披荊斬棘的佼佼者,都是在無數次挑戰中堅韌不拔的奮鬥者。溫室裏不可能培養出大樹,真正的領軍人才必定會經歷風雨。“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是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牢記在心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是從年輕的時候、一無所有的時候奮鬥起來的,科技工作者要將個人的成長和國家的發展需求結合起來,腳踏實地、專心致志,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科研人員仍然需要這樣的精神,持之以恒厚植基礎研究,用毅力和恒心成就科技創新。

  在方向選擇方面要盡可能地廣泛討論

  記者:作為長期在科研領域探索的工作者,您對青年人有什麼建議?

  黃維:我們作為長期在科研領域探索的工作者,也願意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在我的科研團隊(IAM)裏有各個年齡段的科研人員。雖然各人的研究方向、研究經驗和研究習慣各有不同,但大家總是保持密切溝通,互相請教和幫助。我定期與團隊成員,尤其是青年工作者,溝通探討近況,他們遇到研究瓶頸也時常向我徵求意見,我非常樂意為他們提供參考建議,尤其是在方向選擇方面,總是盡可能地廣泛討論,給予意見。當然,我的團隊只是高水準人才梯隊和青年人才培育的縮影,當前我國已經有一群青年人才成為科技主幹力量,在前輩的支援和鼓勵下勇擔重任,成為具有領跑能力的前沿科技工作者。

  當然,科技人才不僅是研究型人才,也包括技術型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致賀信中指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人才是第一資源,高端前沿科技成果的落地和量産離不開有學識、有自主創業能力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準技術人才的推動。當前,職業教育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基礎技術支撐,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頂層設計,實現職普融通、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全球拓展,推進領跑型的技術型人才培養。我在世界職業教育産教融合博覽會上也分享過一些個人的思考,包括要提升全球職業教育創新資源配置能力;形成凸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現代治理體系,促進職業教育人才資源的全球有序流動;建設合作平臺連結全球創新資源,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進程,真正實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張渺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8月26日 08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