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林三代”為這裡帶來新氣象

2022-08-07 09:22: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本報記者 李如意

  通訊員 曹蕾 董常春

  “從小就聽爺爺和爸爸講他們的工作,自己親身經歷後,才真正感受到這份工作的辛苦和偉大。”摘下帽子和面罩,剛剛結束一天戶外工作的劉馨洋向記者吐露心聲。作為從小就在塞罕壩長大的“林三代”,劉馨洋現已成為一名林業技術員。遠離城市,終日與林海為伴,劉鑫洋並不孤單。“狍子、灰鶴、大天鵝,天上飛的,林裏跑的,動物越來越多,塞罕壩的森林品質越來越好了。”

  劉馨洋出生於1995年,2016年大學畢業後她便義無反顧地返回家鄉,現在是塞罕壩林場千層板分場生産股的技術員,一直在營林造林一線工作。今年,他們的工作重點是林冠下造林。與往年相比,今年樹種更多了。“這是花楸,這是元寶楓,還有白樺、紫葉稠李、藍靛果忍冬等闊葉樹種。通過採取引育和引栽相結合的方式,為針闊混交、闊闊混交模式提供科學支撐,改變塞罕壩樹種單一現狀,讓森林生態系統更多樣、更健康。”

  造林地塊有遠有近,遠的開車要四五十分鐘,先由場部到林路,再從林路開往造林地塊。造林地塊太遠時,他們只能下車徒步進山。劉馨洋的同事王雪萌也是一位“林三代”。今年3月摸底清查時,股長帶著3個女生進山,當時積雪融化,道路非常泥濘。他們完成工作後發現,車已經深深地陷在泥裏。王雪萌回憶,當時3個女生下來推車,弄得渾身都是泥,回到場部後3個人都成了“泥人”,沾滿泥土的褲子都能立住了。

  王雪萌也是一位90後,她的爺爺和父親都在林場工作。她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與父親一起到林區作業。“我當時特別怕因為不懂出醜,回家挨訓,所以做了很多功課。”她説,“父親站在木頭堆上量木頭、報數,我和另外一個叔叔記錄、驗庫,大家分工明確,合作愉快。工作時有説有笑,大家苦中作樂的態度,給我留下了很強的畫面感。”她還補充説,“平時父親是非常嚴厲的形象,但是在外面,他嚴謹、樂觀又帶點小幽默,我看到了父親的另一面。”

  塞罕壩無霜期短,每年適合造林的時間也比較短,大多集中在5月左右,這段時間務林人非常忙碌,早上5點多便要出發進山造林,一直勞作到下午。90後職工曹紫鵬此前在千層板分場長腿泡子營林區工作。“戶外工作時會遇到雨雪天氣,躲都沒地方躲,經常被雨水弄得渾身濕透。”造林期,抬苗、撒苗、挖坑、栽苗……各個流程分工明確。他還提到,不同苗的技術規範不同,裸根苗要深送淺提才能確保苗木成活。“有時候上山路過一片林子,會想到這是自己哪年種下的,現在都這麼高了,非常有成就感。”

  近年來,塞罕壩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很多大學生慕名而來成為新一代務林人。三位90後都表示,現在的塞罕壩已經走上了綠色高品質發展道路,條件不再那麼艱苦,但是“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會在每一代務林人之中傳承。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