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求是網評論員: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復興征程

2022-07-20 21:00: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21年仲春,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園,習近平總書記思接千載、鑒往知來,深刻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充分彰顯了我們黨無比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歷史主動精神。

  馬克思深刻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個國家和民族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不僅受制于特定的政治和經濟因素,而且取決於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中國道路必然是從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傳承中走出來的。

  這條“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源於中國共産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和弘揚。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我們黨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歷史文化,高度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把握社會規律、指引前進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五千多年文明高度,著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宏闊視野和深邃眼光,反覆強調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等重要時間節點,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重要會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布魯日歐洲學院等國際場合,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外出考察調研時,在賀信、回信中,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為深入開展中國文明歷史研究、更好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瞭方向。

  關於中國文明歷史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只有堅持從歷史中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文明歷史和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對國家發展、民族興盛、文明傳承的重大意義。

  關於堅持正確的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這些重要論述,鮮明回答了以什麼樣的立場和態度對待中國文明歷史的問題,充分體現了科學的唯物史觀。

  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我們黨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態度,闡明瞭中國歷史文化對凝聚民族力量、築牢精神根基的重要作用。

  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和“變”的關係,彰顯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的鮮明本色。

  關於汲取歷史智慧推進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要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這些重要論述,揭示了歷史科學經世致用、資治鑒世的功能,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史為鑒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對中國文明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與邏輯的科學把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重要論述指引下,新時代中國文明歷史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就,激勵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編輯:吳曉迪)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