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秦平:聚合科技力量,“中國飯碗”越端越牢

2022-07-09 21:17:00
來源:群眾新聞網
字號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眼下正是“三夏”大忙時節,糧食生産壓茬推進、一刻不歇。在糧食生産一線,眾多種糧大戶大力推進規模經營,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産的第一季,約佔全年糧食産量的五分之一,對穩定全年糧食産量、保障經濟社會平穩運作至關重要。今年我國夏糧小麥增産豐收已成定局、品質好于常年。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而言是永恒的課題。經過艱苦努力,中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當然,“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壯大科技力量,端牢“中國飯碗”更有底氣。

  科技興農,農業機械化是重點。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也是提高農村生産力的要素。地上跑著無人駕駛農機,天上飛著植保無人機,近年來多種“智慧農機”也是頻頻亮相。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特別是小麥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農業重要裝備自主研製力度不斷增強,農機作業服務提質擴面,越來越多農民擺脫了“一腿泥”,糧食生産再上新臺階。

  科技興農,種子優質化是關鍵。種子是農業“晶片”,是糧食增産的重要基礎。實踐也已經充分證明,科技是種業發展的關鍵。當前,中國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已經新增至216個,覆蓋了糧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農作物。“十三五”時期,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也已經達到96%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産貢獻率超過45%。當前,新一輪種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讓種業插上科技翅膀,打好種業翻身仗,糧食增收更有保障。

  科技興農,農民新型化是保障。作為勞動力要素主體,農民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以科技力量端牢“中國飯碗”,必須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近年來,各地就不斷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通過選認科技特派員、新建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舉措,為農民提供著各種各樣的技術服務。一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80後”“90後”新型農民耕耘在田間地頭,成為了糧食穩産增産的“生力軍”。

  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出路在科技。《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指出,未來十年,中國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能夠完全確保,糧食自給率將提高到88%左右。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達到61%,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科技正在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隨著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糧食增産信心也越來越強。可以肯定,充分聚合科技力量,“中國飯碗”將越端越牢。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