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湖北考古博物館打造荊楚文化基因庫

2022-07-07 13:37: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跨越時空,穿越古今。追尋時間的脈絡,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日前,湖北考古博物館開館,這是繼陜西考古博物館之後我國第二家大型考古博物館,致力於傳播荊楚文化、長江文明,與公眾共用遺産保護成果。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考古博物館將被打造為集考古出土文物保管、收藏、保護、展示、研究與文化傳播的綜合性公共服務場館,不僅是“荊楚文化的基因庫”,也將成為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支撐和傳承弘揚荊楚文化的重要陣地。

  湖北考古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湖北考古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風景區演武路,毗鄰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館,佔地面積100畝,同時也是全國首個“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和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10多所高校文博教學實習基地。

  作為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湖北考古博物館收藏有湖北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歷年發掘的200余處遺存出土文物標本2萬餘件,包括三峽工程開工建設前發掘的宜昌楊家灣、白廟、三斗坪、秭歸官莊坪等遺址,以及上世紀50年代的丹江庫區調查文物,還有建始人、鄖縣人、雞公山、屈家嶺、石家河、盤龍城、銅綠山、雨臺山等多個湖北重要考古發現的文物標本。跨越數百萬年的遺存,構成一座底蘊深厚的“荊楚文化基因庫”。

  “湖北考古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是湖北考古發展的又一里程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館在勾勒出中國考古和湖北考古的發展脈絡之餘,充分展示了荊楚文化的演變與發展。

  據介紹,湖北考古博物館的前身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木蘭湖基地,2017年,在國家文物局大力支援下,一期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總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包括文物整理展示中心、水下考古基地和科研中心;2021年,二期工程湖北省考古標本庫房項目被納入國家發改委“十四五”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儲備庫,將建設2600平方米的標準庫房及2100平方米的室外配套工程。

  三大展覽系統梳理“千年文脈”

  源遠流長的長江文明,是如何匯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湖北考古博物館開館當日,三大展覽同步與觀眾見面,系統梳理長江文明千年文脈。

  “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分為“人類起源”“文明之路”“夏商南土”“周之南國”“江漢入秦”5個部分,時間線自距今200萬年左右的湖北建始人開始,至西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止,選取典型遺址出土的具有明確時代特徵的成組陶器、銅器、石器、玉器等展品1000余件。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説:“千年文脈——長江文明考古展湖北”揭示了“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歷程,呈現了源遠流長的長江文明匯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在傳承中弘揚荊楚文化,賡續千年文脈。

  “世紀工程——三峽考古湖北成果展”選取陶器、瓷器、銅器及石刻拓片近百件,概要介紹三峽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巴楚文化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後的文化面貌,展示這一區域在長江文明乃至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長江文明展(數字)”則選取長江沿線各大博物館各時段的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漆木器、竹簡木牘等100余件藏品進行數字化展示。這是先秦時期長江文明的第一個數字展覽,有助於觀眾全面了解中華文明。

  “湖北高度”“湖北力量”的結合

  在湖北考古博物館,一張古人類遺址年代分佈表讓不少觀眾駐足研讀。從距今約215萬年至195萬年的建始人遺址,到距今約100萬年的鄖縣人遺址,再到距今約5萬年至1萬年的漢陽人遺址,脈絡清晰地展示出湖北是我國發現古人類化石遺存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探索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

  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這張表格,丈量出中華文明史中的“湖北高度”。

  漫步于湖北考古博物館,更讓人生出對湖北考古人的深深敬意。一件件出土文物見證了湖北考古工作者為中國考古學貢獻的“湖北力量”。

  據介紹,近70年來,湖北考古配合國家重大工程及湖北省重要基建項目,依託國家大遺址保護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等項目,取得豐碩成果:20余項發現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7項入選“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6項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先福説,荊楚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湖北考古取得的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是湖北建設考古博物館的重要基礎。下一步湖北考古博物館將加大社會教育力度,讓公眾更好地共用遺産保護成果。(記者 瞿祥濤)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