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衛星記錄種糧大戶的豐收美景

2022-07-06 20:2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上圖中心區域為徐淙祥家種植的麥田。6月1日,從太空遙望而去,部分麥田已收割結束,留下一道道工作印記。  盛夏時節,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的一處連片農田裏,一位皮膚黝黑、手上佈滿繭的農村老漢,頂著烈日,時而蹲下看苗情,時而站起拿著本子寫上幾筆。路過的不少人早已熟悉了這位同鄉:徐淙祥。

   徐淙祥是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農民,一直潛心鑽研農業科學技術,2010年牽頭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逐漸成為當地種糧大戶,獲得過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種糧標兵等榮譽稱號。

  6月27日,對於務農一輩子的徐淙祥而言,是意義非凡的一天。

  近日,徐淙祥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了十多年來從事糧食生産、幫助群眾脫貧等情況和體會,表達了繼續做好農業研發推廣工作,帶動更多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決心。

  令這位農村老漢激動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了!  習近平總書記6月27日在回信中指出,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一句句囑託與勉勵,令老徐心潮澎湃。

  衛星記錄下徐淙祥和村民們的豐收進程。4月18日、5月24日、6月6日,麥田由深綠色逐漸變成紅棕色,再變為土黃色,分別代表了小麥生長期、成熟期、收穫後三個階段。

  69歲的他領著兒孫共流轉土地1230畝,祖孫三代合力種糧,今年小麥喜獲豐收。

  來自太空的衛星見證了他從播種到豐收的喜悅。

  “農民手裏有糧,心裏踏實。”徐淙祥説,以前種田靠天收、憑經驗,如今科技種植、機械生産讓自己有了更大底氣,像今年春耕春管時節所使用的自走式噴灌機,就可以根據降雨量控制灌溉水量,既精準灌溉,又高質高效。

  5月27日,在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五十鋪鄉,農機手操作機械設備收割小麥。新華社記者 曹力 攝

  “向科技要種糧效益。”徐淙祥説,“現在通過與省、市農科院等單位開展技術合作,我配合選育的‘阜航麥1號’種子畝産達811.29公斤。”

  在徐淙祥種植的田地裏,像這樣小面積試驗種植的小麥品種超過50個。在每個小麥品種生長的不同階段,他和家人都會收集小麥的根、莖、穗,記錄下寶貴的“成長數據”,只為選出優良品種,再向農戶推廣。

  從衛星俯瞰安徽省阜陽市,2022年由春轉夏,麥田從春耕春管時的一片碧綠,逐漸轉為待收割時的一片深黃,再到已收割後的淺黃。

  最讓老徐興奮的是,這幾年,越來越多新生力量來到田間地頭,不僅返鄉創業的農民越來越多,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創辦合作社、家庭農場。

  在老徐的影響下,他的兒子徐健已經成長為遠近聞名的種植專家,孫子徐旭東在2018年大學畢業後,也回到農村紮下根,成為“新農人”。

  “95後”徐旭東跟著爺爺徐淙祥長大,大學讀的建築學專業,可逐漸發現自己真正離不開的還是那片土地。“可能習慣了在廣袤田野上的感覺。”徐旭東説,自己曾見證爺爺種植田地面積從小到大、種植方式走向全程機械化,更和爺爺一起分享過糧食産量屢創新高的喜悅,這些已在自己內心深處埋下了割不斷的情感。經過慎重考慮,徐旭東畢業後毅然回到家鄉。

  這位年輕人憑藉“懂電腦”“學習新鮮事物快”等優勢,不僅學會操作鏟車等農業機械,還會使用高精度電子秤、葉綠素測量儀等儀器。每當在田間地頭取到新的農作物樣品,他總會第一時間跑回合作社的實驗室,以最快速度分類、稱重、記錄與分析,在日積月累中,尋求種植良法,選育優良品種。

  如今,徐旭東已成為長輩們離不開的好助手。兩年前,他靠自己的努力,將小田試驗的優良豆種,成功推廣應用到百畝連片的大豆示範基地中,大大提高了畝産量。談起未來,這位“新農人”還有許多想嘗試的方向,比如如何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做強農産品品牌等。

  徐淙祥祖孫三代在麥田中工作照拼圖

  拼圖上:2011年,徐淙祥在田間查看小麥生長情況。新華社發

  拼圖中:2018年,徐淙祥和兒子徐健(左一)在田間。新華社發 劉輝攝

  拼圖下:2022年6月28日,徐淙祥(右)和兒子徐健(左)、孫子徐旭東在田間查看豆苗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周牧攝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都很關注糧食生産,這次回信讓我們祖孫三代備受鼓舞,更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和底氣。”徐淙祥説,我們將牢記總書記囑託,帶動更多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把日子過得更好。

  幾番新雨之後,徐淙祥的生産示範田內,新種下的一株株大豆已經出苗,正醞釀著再一次的豐收。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