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

2022-06-27 20:0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周康林(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民為國之本,本固則國寧。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中國共産黨執政,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步步向前推進,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讓老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黨不僅堅持“全心全力為老百姓辦事”的執政理念,而且追求“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的執政實效,這表明黨的根本宗旨與執政邏輯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

  

  中國共産黨從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我們黨為之奮鬥的事業同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共同事業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歸結起來就是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我們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自覺把老百姓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全心全力去辦,體現先進性與人民性的內在統一。我們黨“為老百姓辦的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把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根本事業辦好。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中國人民自己的事業,“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的韆鞦偉業,致力於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我們黨在長期執政的實踐中,只有牢牢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才能始終沿著正確的前進方向把中國老百姓不同層面的事一件一件辦好。

  第二層面是把老百姓基本的公共事業辦好。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始終都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這些都離不開從“總體佈局”層面統籌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也離不開從“戰略佈局”層面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由不斷深化拓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與戰略佈局延伸開來的諸多基本公共事業,諸如教育、醫療、環境、文化、社保、住房、養老、交通、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直接關係到每個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我們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需要為老百姓辦好的基本公共事業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嚮往美好生活的熱情必然隨之增加,必然會對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實際內容提出更高要求。可見,努力把事關老百姓普遍福祉的基本公共事業辦好,是帶領老百姓創造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第三層面是努力把老百姓面臨的諸多具體事務辦好、辦實。中國有超過14億人口,由於種種原因,部分群體難免會碰到各種急、難、愁、盼的具體事務或問題。為老百姓辦好這些具體事務,幫助群眾解決具體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是為人民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著力解決困難群眾面臨的柴米油鹽與衣食住行等問題,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實際上都是事關民生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瑣碎小事,對困難群眾來説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煩心事。群眾利益無小事,小事之中有大事,小事之中有政治,我們只有努力把那些關係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急難事辦好、辦實,才能有效防止老百姓的個別性急事、難事、愁事、煩心事演化成普遍性的公共問題。

  

  “為誰服務”“為誰辦事”是一個政黨的根本問題。為人民服務與為老百姓辦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曾強調:“共産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産黨的事業。”這深刻回答了“中國共産黨是什麼、要幹什麼這個根本問題”。

  我們黨的執政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才能通過治國理政的實際成效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與普遍支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打鐵必須自身硬,全心全力為老百姓辦事,必須具備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一些黨員幹部缺失理想信念之“鈣”,宗旨意識淡薄,甚至濫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謀取私利,導致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盛行,這對黨群、幹群關係造成了嚴重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壯士斷腕的巨大政治勇氣和政治決心,發揚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糾治群眾反映強烈、損害群眾利益的“四風”問題,使黨在革命性鍛造中變得更加堅強有力,使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為老百姓辦事不能做簡單的加減法,造福群眾的事與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之間沒有可通約性,做九十九件造福老百姓的事有時候甚至難以抵消一件損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早在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覺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來檢驗自己的工作和政績,做到凡是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計辦好,凡是損害廣大群眾利益的事就堅決不辦。”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蘊含著中國共産黨長期執政的政治大邏輯,必須守正篤實、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老百姓是閱卷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把老百姓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去做,及時回應群眾訴求,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才能向老百姓交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滿意答卷。

  

  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不僅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強化為民務實清廉的意識,而且要善於把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運用於具體工作當中。

  第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我們要把老百姓上述三個層面的事辦好,就必須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並不能替代老百姓創造美好生活的自主活動,為老百姓辦事也不是簡單的大包大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産黨做事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我們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為老百姓辦事,但決不能把老百姓當作歷史活動的“局外人”。只有激發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發揚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精神,堅持問需於民與問計於民相統一,黨和人民的事業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持久動力。

  第二,堅持實事求是與遠見卓識相結合。為老百姓辦事不能脫離中國具體實際,新時代中國依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是靠實事求是起家和興旺發展起來的。為老百姓辦事情,不能超越現有的發展階段性,不應該從主觀意願出發提出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或政策舉措。面對群眾生産生活中的困難,我們既要千方百計加以解決,又不能許下脫離實際的“高承諾”,也不能推行不可持續的“高福利”。面對老百姓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我們不能無所作為、消極觀望、無動於衷,更不能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作掩蓋問題、回避困難的“擋箭牌”。我們必須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努力按照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把老百姓的事辦好,以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走好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後半程”。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説:“共産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

  第三,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曾説:“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這個宏偉而樸素的目標不會在敲鑼打鼓中變成現實,只能在不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過程中逐步實現。發展依然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同時,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必須是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的高品質發展。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歸根到底是堅定不移地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有在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中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才能真正做到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用。我們需要把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執政理念貫徹到黨的中心工作當中,打通制約我國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難點、堵點,才能不斷為老百姓創造美好生活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唯物史觀視域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原創性貢獻”〔20&ZD027〕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