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22高招季 院士幫你“選”專業

2022-06-27 14:1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編者按

  高考志願填報季到了,對不少同學和家長來説,選專業並非易事。為此,中國青年報社、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教育部教育品質評估中心,聯合9家全國性行業協(學)會、10家高校,共同打造2022高招季“院士説專業”系列節目。大學專業怎麼選,院士幫你來支招!11位院士輪番登場,為考生及家長提供權威的專業解讀,供考生及家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參考。

  ——————————

  【材料類專業】

  王國棟院士:“鋼鐵人生”如何煉成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鋼鐵是堅硬的、冰冷的。但在“中國超級鋼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的眼中,鋼鐵是隨和、易於馴化、樸實無華、任勞任怨、克己奉公的材料。

  在“院士説專業”節目裏,王國棟院士提到,從國防建設到大國重器,鋼鐵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鋼鐵。”

  早在1968年,王國棟院士去往鞍鋼小型廠工作。當時小型廠二車間生産一種用於國産汽車前橋的週期斷面鋼材,由於技術原因,多個環節材料浪費嚴重,原本可以軋製出四個週期解放汽車前橋的坯料,成材率只有75%。

  在實踐中發現了問題的痛點,王國棟和師傅們改進技藝,使週期斷面鋼材的軋製取得突破性的進步,保證了成材率。

  正是有了10年工廠一線的實踐經驗,王國棟逐漸了解了鋼鐵的生産流程,影響鋼鐵生産中品質、産量、成材率、效率、勞動強度等指標的因素,當前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現狀和世界鋼鐵製造水準。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韓國相繼啟動了探究晶粒細化極限的實驗,王國棟院士帶領團隊,立足現有工業條件下能夠生産的定位,創新提出晶粒適度細化的概念。從實驗室到鋼廠再到應用,經過大量論證、測量、模擬、計算、實驗等,解決了一個個難題,研製出了中國的“超級鋼”。而超級鋼的應用,不僅每年至少為國家節省數億元的開支,而且有效地降低了資源消耗,減輕了環境壓力,對於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回首往事,王國棟認為,正是深入鋼鐵生産一線才讓他了解了行業需求、痛點、前沿,才有研究方向、研究課題,可以在創新工作之中發現問題,並在實踐之中解決問題,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找到科研攻關的方法。他鼓勵年輕人説:“包括冶金工程專業在內的材料類專業,要求青年更是要在實踐之中將理論和實踐結合,準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知行合一的品質。”

  面向未來,如何煉成新一批“鋼鐵俠”?

  王國棟院士列出了一串知識和技能清單:擁有從工藝、裝備、産品、服務全鏈條一體化創新的能力;要有用數字科學方法解決鋼鐵生産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不斷倒逼探索重大理論問題的改進方案能力;要“不甘人後,力爭上游”。

  “鋼鐵工業向國家和社會奉獻‘No.1 or Only 1’的産品。”他希望學習材料類專業的年輕人,要在科研學習之中培養創新精神,未來才能在實際工作之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強。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一起投入其中,研發引領性的新産品,開啟新一代的“鋼鐵人生”。

  ——————————

  【儀器類專業】

  尤政院士:上天下海,離不開儀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雷宇

  測控技術與儀器,是資訊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源頭,是科學研究的“先行官”,工業生産的“倍增器”,國防軍事的“戰鬥力”,國民生活中的“物化法官”。

  又是一年高考季,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儀器儀錶學會理事長尤政在“院士説專業”節目中,給考生和家長講解什麼是測控,什麼又是儀器。

  “測量是手段,控制是目標,儀器是工具。”尤政説。

  古人用司南指路,今人用衛星導航,實際上,這些都是儀器。人們用測量認識世界,用精準了解自然。儀器類專業的研究,就是掌握資訊科學技術的源頭。儀器類專業綜合了計量、材料、機械、電子、光學、電腦、自動控制、人工智慧等諸多交叉專業。

  “天文望遠鏡的誕生,開闢了天文學研究的新紀元;正是由於X射線衍射儀的發明,人們才認識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發明,推動了奈米科技的發展。”尤政説。先進科學儀器設備,既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研究的主體內容之一和創新成果的重要體現形式。

  據尤政解釋,儀器的製造水準和對先進儀器的需求,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

  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科學儀器設備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尤政向記者舉例,神舟飛船在發射過程中,需要測量與控制,飛船在空間的運作也需要各種各類的儀器來進行保障。另外,我國自行設計、自主整合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可以獲取深海的環境的資訊,“也是靠儀器來完成的”。

  從上天到入海,尤政説,基礎研究和産業技術進步的重大進展,往往是以實驗儀器和技術方法的突破為先導。“我國智慧感測器與微系統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發展相對滯後,中高端感測器還受制於人,已經成為‘卡脖子’障礙。儀器類專業是一門亟待更多學子投身、發展、貢獻的學科專業。”尤政説。

  尤政提到,測控技術和儀器專業或許會讓學生覺得,“學得比較苦”。因為這個專業涉及的知識面“特別寬”。很多本科專業的專業課程,往往在大四之前就已經學完了,但測控技術和儀器專業的學生,在大四階段也還在上專業課。

  但尤政也強調,求學階段的苦,是為了將來的甜。學生們畢業以後就進入了黃金時代,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都非常好,通常都會“供不應求”,很多行業“都需要我們去發揮作用”。

  “這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專業,你既可以做基礎研究,鑽研科學,也可以做一個服務社會的工程師,研究你所需要的産品。”尤政説:“在儀器類專業,你可以滿懷美好的憧憬,利用你發明研製的先進儀器,探索人腦與自然的奧秘、改造世界、創造美好生活。”

  ——————————

  【師範類專業】

  房喻院士:哪些人適合當教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

  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陜西師範大學原校長房喻教授在“院士説專業”節目中,笑談“自己一輩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要麼是在當教師、要麼是被教師教”。40多年的從教生涯中,他教過小學、初中,帶過高中、大學,學生裏既有中國學生,也有外國學生。

  在66歲的房喻印象中,自己每一步成長,都有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的農村,幾乎找不到書可讀,教師就是最親切、最文明的代名詞。”從小就對教師有著特別好感的房喻,高中畢業後如願當上了一名民辦教師。之後,他還曾在留學歸國時婉拒科研院所邀約,重返校園,回歸從教道路。

  “教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業。”房喻加重了語氣:做教師很光榮,但責任更重大。“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能當好教師。一位好教師,很容易把學生帶到正道上,同樣,不合格的教師也很容易就毀掉一個孩子。”在房喻看來,“發自內心的喜歡”是成為合格教師的首要條件。

  當教師,工作、收入相對穩定,有寒、暑兩個長假,社會尊重度高,這些都是越來越多人喜歡當教師的原因。“這是一個需要好好研究的問題”——只有把好選拔關,將來才有更多機會為基礎教育、大學教育輸送更多優秀教師,促進教育的良性迴圈發展。

  “報考師範大學,你不會後悔。”房喻對高考生説:師範大學的畢業生將來大概率會當教師,即便不想當教師,師範大學也不會耽誤你——現在的師範大學,多數是多學科綜合性師範大學,除了師範專業還有非師範專業。師範生比較特殊,畢業後在教師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之後可以有別的選擇。如果經過幾年學習,真的覺得自己不適合當教師,讀研、搞科研或者工作,這些路子都是通的。非師範專業學生畢業後,更是有多種選擇。

  現在,很多的名牌大學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也願意到中小學當教師。房喻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説明社會已經越來越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和這些綜合類院校的優秀畢業生相比,師範生對教育的理解一定會更加到位。”同時,高水準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一旦適應了崗位,學科優勢也會很快顯現,“這和師範畢業生的特點會相互促進,會使中小學教師群體的素質能力更加優秀。”

  面對高速發展的資訊化社會,各行各業都發生著巨大變化,這對教師職業提出哪些新的要求?“現在當教師真的不容易。”房喻笑言。在他看來,教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擺正自己的位置,教學相長,否則就沒有辦法和學生溝通交流,沒有資格教授學生。

  ——————————

  【農業工程類專業】

  羅錫文院士:現代農業工程顛覆你的想像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在微信昵稱的設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稱呼自己為“開直播機的老頭”。自從1970年畢業後分配至貴州省銅仁縣農機廠工作後,他與農機結緣了50多年。

  羅錫文在“院士説專業”節目中説,幼時自己在湖南農村老家養豬,豬舍總是又臟又臭。而如今農業工程領域的生産場景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豬仔也可以住上高樓大廈。”最高的樓層達到了26層。不僅如此,每層樓都配備巡檢機器人自動檢測豬舍內的濕度、溫度、CO2、SO2等環境參數,還能隨時觀測豬仔的生長狀態,及時預警。

  “農業工程類專業是一門獨具特色,亟待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交叉性學科。”羅錫文解釋。它更是改變了我們的生産生活。

  羅錫文介紹,都江堰水利工程運用農業工程技術實現了防洪、灌溉和清淤三大功能;現今無人駕駛插秧機一天能插60畝、無人駕駛水直播機一天能播100畝、採用無人駕駛旱直播機一天能播200畝。

  “今天,現代農業工程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加強與生物技術、資訊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物聯網的融合與協調發展。”羅錫文説。

  早在2020年,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團隊基於智慧農機與生物技術和資訊技術的融合,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水稻無人農場。

  “在農業工程領域,運用多種高新技術,實現了耕種管收生産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保安全,作物生長過程實時全監控,智慧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的目標。”羅錫文説。

  農業工程領域技術的更疊提升了學科的人才培養深度。

  以農業水土工程為例, 羅錫文介紹,學生需掌握農業基礎知識、數理基礎知識、水土資源合理開發有效利用的系統專業知識。在課堂上,所涉及的課程包括工程水文與水利計算、水力學、灌溉與排水工程、水土資源規劃與管理等。

  農業工程類專業範圍之廣,包括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農業電氣化、農業水土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和農業智慧裝備工程等學科。在農業工程的課堂裏,知識是瞄準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的。

  “‘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地’是我國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羅錫文看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是最好的答案。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以數字化、網路化和智慧化為核心特徵的現代農業建設需要新一代年輕人的加入,提高農業工程科技的發展,加快農業工程建設。

  “不知道50年或者100年後科學技術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但我知道50年或者100年後我們還要吃飯,還要種田,還要農機。”羅錫文説。

  ——————————

  【能源動力類專業】

  高翔院士:投身“雙碳” 能源人才生逢其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什麼是能源?

  “可能大家腦海裏會有很多答案: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電力,等等。這些答案都有一定道理。實際上,能源按照轉化利用的屬性,常常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院長高翔在“院士説專業”特別節目中説。

  高翔介紹,人們把能夠直接利用的能源稱為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還有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而通過一次能源轉化而來的電力、熱能等能源,我們稱為二次能源。”

  作為能源動力類專業的典型代表,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實際上就是研究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轉化為電力、熱能等二次能源的生産和利用過程;同時,還研究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海洋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與能源利用相關的暖通空調、低溫製冷、車船動力等領域的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問題。

  我國目前正處於現代化發展突飛猛進的時期,社會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對能源的需求特別旺盛,同時,化石能源使用引起的環保問題也尤為突出。因此,研發適合我國國情的能源清潔利用新技術,助力國家能源環保事業高品質發展,是擺在中國能源人面前的一項重大使命。

  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高翔指出,未來,能源學科是向著綠色、零碳、可持續方向發展的。從實現碳中和的角度來説,氫能的利用會成為前沿發展方向。大規模儲能技術和二氧化碳捕集技術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低成本的儲能技術和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利用技術,將是突破的重點。

  在專業的選擇上,高翔説:“在年輕的時候,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選擇上,不如把時間放在選擇後的堅持上。如果對一件事情,我們還沒有付出努力,卻斤斤計較它可不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收益,這顯然是不明智的。”

  高翔認為,進入大學學習已經不是獲取精深知識的唯一手段,但是進入大學可以營造一種增長個人能力和見識的氛圍。“選擇專業,與其説是甄別比較不同專業就業深造前景的優劣高下,不如説,這其實是發現和發展個人特長的過程;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最能展現個人優勢的專業去報考。”高翔説。

  高翔表示,在“雙碳”背景下,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都有節能減排需要。不管是清潔能源生産,還是能源高效轉化利用,節能環境保護技術、各种先進動力系統,以及製冷與空調技術等,都離不開能源動力專業的人才。

  “應該説,同學們現在投身這個專業,生逢其時!”高翔説。

  ——————————

  【化工類專業】

  譚天偉院士:化工之美,美在何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每到高考報志願,總有“化工專業是天坑”一類的聲音冒出來,真的是這樣嗎?“院士説專業”節目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對化工類專業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讀。

  作為我國化工行業的領路人之一,同時也作為一名一直堅守在講臺上的大學老師,談及考生關心的“天坑”傳聞,譚天偉直言:“説化工專業是‘天坑’是錯誤的,其實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和化工有關。最簡單的,醬油、醋、鹽都是化工産品。”

  譚天偉介紹,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所發現的、從自然界中提取出來的物質,不到300萬種。而自化學、化工誕生起,不到200年的歷史中,化工已經合成了接近3000萬種新分子。

  “一個創造如此多新物質的專業,怎麼能説它是‘天坑’呢?”譚天偉表示,實際上化工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介紹,消炎用的盤尼西林,大家常用。上世紀30年代初,盤尼西林剛發現的時候,一公斤要1.6萬美元,比黃金還貴。白求恩來中國,帶給八路軍的見面禮,就是3支盤尼西林。現在,5個9純度的盤尼西林,每公斤僅需約100元。

  青蒿素,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了它,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從種植的青蒿中提取它,種植面積再擴大,一年也只能種一茬。而現在,用微生物發酵生産青蒿素,一年365天都能做。一個50立方米反應器的青蒿素産量,相當於種10萬畝地青蒿。

  晶片,是我國被“卡脖子”最嚴重的領域。譚天偉參觀過華為公司新建的基礎研究實驗室,其中有一個就是化學實驗室。生産晶片所需的高純試劑與材料,是通過化工方法得到的。譚天偉院士解釋,搞科研,最後就是要比拼誰搞出了新東西,而只有化學和化工是能夠産生新分子的。

  在他看來,世界如此繽紛多彩,化學和化工功不可沒。而這,也恰恰是化工的魅力所在。

  譚天偉院士想對考生們説:“如果你對未來充滿了好奇,想搞發明創造,你就應該到化工這個領域來。因為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新東西産生。”

  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學化工呢?譚天偉認為,好奇心強,有志於創新,且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很適合學習化工類專業。

  譚天偉充滿激情地對考生説:“如果你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如果你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世界,為我們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的話,那麼我希望你報考化工專業,這個專業能助你夢想成真。”

  ——————————

  【電子資訊類專業】

  蘇東林院士:走進神奇的電磁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填報志願,是高考後學生們需要攻下的另一個高地。當電子資訊類專業進入視野,考生和家長們該如何選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院士説專業”特別節目中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蘇東林。

  她告訴記者,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其實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出門坐飛機和高鐵,在家用微波爐加熱食品,使用手機5G聯網……衣食住行,處處都會涉及電磁相容與電磁環境的相關知識。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依託于電磁學,是研究電磁場所承載的無線信號如何産生、如何變化的一門工科學科。”蘇東林説。用她的話來説,和電磁場與無線技術相關的電磁領域,在當下正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正走在發展的快車道上。在這條寬敞的車道上,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大數據這些技術的發展,可以看到正在展現曙光的智慧時代。

  蘇東林舉了個例子,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設備出現在身邊,這些智慧網聯繫統的節點和網路一旦出現電磁故障,問題波及範圍極廣、影響區域極大。這需要人們利用電磁理論提前發現問題,防患于未然。

  除了生活中的應用,依靠電磁,還能實現遙感和空間探測,比如中國天眼FAST,通過匯集宇宙中的電磁波,進行天文觀測活動。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是探索宇宙奧秘的手段之一。

  “目前各個行業中,電磁領域的人才都特別緊缺。除了自動駕駛領域,還包括電力、通信、交通,以及航空航太領域,都急需電磁專業的優秀人才。”蘇東林説。她從事的行業,正是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電磁相容與電磁環境。

  “學好電磁場與無線技術,走遍天下都不怕。沒有哪個行業現在能離開電磁場,能離開無線技術。”蘇東林説。

  儘管這門專業有“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説法,但在蘇東林看來,想學好任何專業,都是一靠興趣,二靠堅持,“只要鑽進去了,就可以把它學好”。不管在哪個領域,都要“幹一行、愛一行”。

  蘇東林盼望考生和家長能夠圍繞國家、行業最前端的需求,來選擇專業。她推薦了兩個方向,一個是可以掛鉤中國天眼FAST的遙感和空間探測。蘇東林希望選擇這個方向的學生,今後能夠在實現個人理想的同時,也為國家的科學研究、為人類認識宇宙作出貢獻。另一個是電磁安全方向。蘇東林解釋,如今電子設備越來越多,電磁環境也越來越複雜,電子系統在這樣的電磁環境中,適應性的問題也就更加重要。

  “電磁安全是國家重大的戰略安全要素,希望同學們能加入電子資訊領域的研究中。”她説。

  ——————————

  【機械類專業】

  李克強院士:萬物互聯,不一樣的車輛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車輛,常被人們稱為是“改變世界的機器”,作為人類“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中“行”的重要載體,車輛影響著國計民生,是國民經濟的主戰場,也是國防現代化的國之重器,更是世界大國競爭的重要領域。

  今年“院士説專業”節目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會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對機械大類下的車輛工程專業做詳細解讀。

  李克強院士介紹,我國是全球汽車産銷第一大國,銷量約佔全球的30%,超過美日德三國的總和。在國內,車輛工程相關産業稅收在全國稅收的佔比、相關從業人員在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佔比和相關産業銷售額在全國商品零售額的佔比都超過了10%。

  而與之對應的車輛工程專業,則是一個具有特色和魅力的專業。“車輛行業涉及的專業眾多且深度交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內在知識體系已發生遷移和更新,成為多技術交叉與應用平臺,包括:機械、液壓、動力工程、電氣、電子整合電路、電腦、通信網路、自動化、交通、管理和法律法規等。”李克強院士説。

  李克強院士介紹,從工業1.0的機械化、2.0的電氣化到3.0的資訊化,汽車工業每次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以資訊物理系統為標誌的工業4.0時代,將使汽車交通系統在未來10-20年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提升汽車四個方面的性能來描述。

  事實上,按照我們國家的規劃,2035年我國將建成便捷通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慧先進、安全可靠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顯然,車輛工程專業將在這一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人才培養和支撐作用。

  那麼,當同學們選專業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哪些問題呢?李克強院士表示:“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才有持續學習、持續進步的驅動力。我們常説‘要幹一行愛一行’,但如果能先做到愛一行,再幹一行,這顯然就贏在起跑線上了。其次也要考慮畢業以後的就業前景,比如像車輛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和重要角色,顯然是非常有就業前景的。”

  然而,這些年,有些同學和家長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學車輛工程或其他機械類專業,是不是等於學“汽修”,對此,李克強院士指出,這是一個巨大的誤區,汽車早已成為高科技載體。

  李克強院士認為,低碳化、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成為車輛行業的科技變革趨勢,因此智慧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所以,我推薦同學們報考我們車輛工程專業和機械類專業,學習豐富的科技知識,培養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優良的人文素養,不負時代,不辱使命,為專業、行業和國家的發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歡迎同學們一起來迎接挑戰!”李克強院士説。

  ——————————

  【自動化類專業】

  桂衛華院士:自動化為什麼是“寶藏”專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自動化是做什麼的?為何會有許多種帶自動化尾碼的專業?網傳自動化“易學難精”?這個專業以後就業前景如何?每到高考填報志願,自動化專業都會引發不少考生和家長的關注,大家同時也會提出不少疑問。

  “院士説專業”特別節目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桂衛華,對自動化類專業做了深入、全面的解讀。

  在他看來,自動化可謂“寶藏”專業。

  乍一聽自動化,不少同學和家長可能覺得有點抽象,實際上,這個專業與日常生産生活息息相關。桂衛華説,大家熟悉的高鐵就有很多自動化的技術,比如它的速度控制、電氣運作問題。此外,大家家中用的空調、冰箱、電視的生産過程,也都離不開自動化。

  “自動化是一門技術,是代替人或者部分代替人、輔助人進行工作的一門技術。”桂衛華説。

  了解了“學自動化能幹什麼”這個基礎問題之後,不少同學和家長又産生了新的疑惑:很多帶自動化尾碼的專業,比如機械自動化、電氣自動化等,這些有什麼區別呢?

  桂衛華認為,這是根據這些專業自身發展的需求來確定的,這也從側面説明,自動化技術應用特別廣泛,可以很好地和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合。

  針對“這個專業涉獵廣泛,但是易學難精”的相關説法,桂衛華説:“這個我不太理解。”

  他認為,隨著資訊技術的不斷發展,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的面確實更寬一點,但對一門學問來説,只要肯下功夫,都不存在“難精”的問題。

  “只要真正熱愛這個專業,就會學精學透。”桂衛華説。

  他同時坦言,“在大學裏,想學,到處都是機會。”

  桂衛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學校開了個夜間德語班,“我跑去旁聽,沒想到若干年以後,我就到德國留學去了,德語派上了用場”。

  他希望同學們能夠認識到,“上了大學,很多時間安排要靠自己。只要抓住機會,自己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好,將來一定會成功。”

  什麼樣的同學適合學自動化?桂衛華表示:“首先你要喜歡這個專業,這是前提。有人把這個專業劃分為物理類專業,其實我認為,化學也很重要。工科專業,都離不開數理化的基礎。”

  結合40多年教書育人的經歷,桂衛華認為選專業時該考慮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考慮興趣;二是考慮發展;三是要將自身發展和國家需求結合起來。”

  他説:“在下一輪工業革命中,我們要搶佔先機,自動化技術會起到核心作用,如果你想成為國家命運的書寫者,自動化專業的大門,永遠向你敞開!”

  ——————————

  【電腦類專業】

  鄭緯民院士:電腦類專業為啥是大熱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多年來,電腦類專業一直是考生志願填報的大熱門,而當這個專業與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代表著科技發展最前沿的詞相連接後,考生對電腦類專業的興趣就更加高漲了。那麼,電腦類專業為什麼會一直持續高熱度?“院士説專業”節目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係教授鄭緯民。

  從世界上第一台電腦出現,到現在不到80年的歷史,跟很多有著幾百上千歷史的學科相比,不足百年的電腦類專業確實還很年輕。因此,鄭緯民院士認為,年輕的專業,意味著更多的挑戰,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電腦類專業對年輕人有著特別的吸引力。

  在鄭緯民院士看來,電腦類專業持續高熱度的另一個原因是相關專業畢業生有著良好的就業形勢。“在當前的數字經濟環境下,各行各業都急需大量的電腦人才,因此,電腦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後比較容易找工作,而且工資待遇也不錯。”

  鄭緯民院士介紹,其實大家平時所説的電腦類專業是一個大類,它還包括了四個一級學科,電腦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人工智慧和網路資訊安全,如果再進行細分的話,還可以再分出大數據、物聯網、元宇宙等。

  那麼,這麼熱門的專業有沒有門檻呢?選擇這個專業的考生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鄭緯民院士介紹,報考電腦類專業的考生應該具備三個條件。

  首先是要學好數學、物理、英語、語文這四門課。其中,數學是基礎,物理知識也必不可少,電腦類專業還有很多文獻,因此英語也要學好,另外,鄭院士特別強調不能忽視語文的學習,因為,“寫報告、交流都要有較好的語文基礎。”

  第二個條件是對專業的興趣。“我覺得有興趣這件事比學好那四門課程更重要。”鄭緯民院士説,“無論是對製造電腦感興趣,還是對編程有興趣,都對學好這個專業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一旦對專業有了興趣,學生就會利用各種時間想辦法去做跟專業有關的事情,而不會出現因無事可做而沉溺網路遊戲等現象了。”

  眾所週知,電腦類專業的知識更新非常快,因此“學電腦類專業的人真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一直掌握最新的知識和技術”。鄭緯民院士説:“青春就是用來奮鬥的。”

  鄭緯民院士最後向年輕人發出號召:“如果你想把電腦技術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建議你學電腦;如果你是甘於創新勇於創新的人,我建議你學電腦;如果你想融入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大潮,我建議你學電腦……同學們,我在電腦的世界裏等你們!”

  ——————————

  【水利類專業】

  許唯臨院士:智慧水利時代已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水利是做什麼的?填報志願之前,不少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

  在“院士説專業”欄目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常務副校長、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許唯臨教授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

  許唯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例,總結了水利在歷史上要做的兩件事:興水利、除水害。在經濟、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水依然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許唯臨強調,從古至今,水利都是治國安邦的大事。興水利、除水害,人類還遠沒有做好。因此,這位長期從事水利教學、科研工作的教授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水利事業中來。

  他特別講到,在一些水利老專家的辦公室或者家裏的墻上,都挂著他們主持或參與過工作的水利水電工程的照片。可以想像,一個人晚年的時候,看著這些照片,想到千里之外江河上矗立的那些“大國重器”、水利水電豐碑,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自豪感。

  對於考生如何選擇專業,許唯臨提出四個參考因素:一是看專業是否符合國家和行業發展的需求;二是考慮自身的特長與喜好;三是要看長遠、重基礎;四是不要趕時髦。

  許唯臨注意到,社交媒體常有一些熱門、冷門專業排行榜。他提醒考生,千萬不要被這些排行榜誤導。“一個專業是不是真正的‘冷’,要看它是不是不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許唯臨説,“如果國家已經不需要它,那是真正的‘冷’。如果它是國家長期需求的專業,那麼就不要過分地在意它是不是被列入了所謂的冷門名單。”

  許唯臨認為,跟著國家戰略報專業總是不會出大錯的。水利跟國家水安全、生態文明建設、能源安全、“雙碳”目標等密切相關,長期而迫切的需求為未來的水利人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然,選專業還要看長遠、重基礎。許唯臨説,大學不是培養一個人的所有能力的,大學4年是給未來40年打基礎的。

  目前,我國共有100多所高校設有200多個水利類專業,包括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等,還有一些高校設有水利科學與工程專業點。此外還有基於跨學科交叉培養理念的智慧水利專業,這些都是近年來新出現的專業。

  新專業的出現反映的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化。許唯臨説,當下傳統水利正快速地邁向智慧水利階段。在此背景下,水利學科的內涵和外延發生很大的變化。

  “以前水利工程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高度聚焦于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現在除了工程建設管理以外,還非常重視水環境、水災害、水資訊、水管理等領域。”許唯臨説,“這體現出了系統工程、學科交叉、智慧化的鮮明特徵。”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