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美邊疆|鄂倫春人唱響新時代“民族風”

2022-06-24 16:2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在黑龍江省黑河市新生鄂倫春族鄉,生活著古老而神秘的狩獵民族——鄂倫春族。

  20世紀50年代,鄂倫春族人下山建村定居。放下獵槍,走出深山,迎接“新生”……鄂倫春族人生産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升級“撮羅子”,秀出“民族風”

  一根根弓箭造型的路燈、一幢幢“撮羅子”外觀的民房……走進新生鄂倫春族鄉新生村,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

  鄂倫春族人過去打獵居住的“撮羅子”,是一種用獸皮、樹皮、樹枝等搭建起的原始建築。“撮羅子”早已成為歷史,但為了保留這種獨特的文化,新生鄂倫春族鄉為群眾新建房屋依舊按照這種傳統建築的獨特造型進行外觀設計。

  鄉長孟立煥介紹,2011年,鄂倫春新居建設工程、舊房改造工程開始實施。新居由村委會統一管理,免費提供給鄂倫春族群眾居住,共25棟50戶。新居工程包括室內裝修以及鐵片倉房、環保廁所等配套設施。

  “過去在深山打獵,住在簡易的‘撮羅子’裏,冬天取暖靠架火堆。”63歲的村民莫彩強説,現在的居住條件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房屋堅固明亮,水電網都通,設施齊全。

  新生鄂倫春族鄉著力為村民打造宜居舒適的家園,目前全鄉實施村莊綠化面積11.5畝,村屯種植花卉1300平方米,沿河種植花卉8254平方米,種植白樺樹400多株,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旅遊+産業:口袋鼓起來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裏住著勇敢的鄂倫春……”這首歌曲喚起很多人對鄂倫春族民俗和文化的嚮往。

  每年盛夏,當地村民與各地遊客歡聚一堂,共同慶祝鄂倫春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古倫木沓節。遊客可感受鄂倫春族迎賓儀式等民俗,體驗射箭、騎馬等體育項目,參與鄂倫春族傳統手工藝品製作,欣賞口弦琴、鄂倫春族歌舞表演等。

  “這裡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良好,發展原生態民俗旅遊潛力巨大。”孟立煥説,新生鄂倫春族鄉現已形成一系列民族特色濃郁的旅遊項目,建成了民俗旅遊區,年均接待國內外遊客3萬餘人。

  除大力發展旅遊業,去年起,新生鄂倫春族鄉因地制宜,瞄準中藥材種植産業,通過“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後試種赤芍等中藥材,讓自家閒置的院落“綠起來”,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

  新生村黨支部書記關春英説,去年全村有31戶農戶種植了赤芍,今年村裏又和企業深度合作,更多農戶參與種植,預計每年每畝可增收5000元左右。

  記者了解到,新生鄂倫春族鄉將建設中藥種植示範觀光基地、中藥文化研學基地等項目,逐步帶動群眾就業增收,推動鄉村經濟振興。

  傳承“活化石”,鄉村添魅力

  狍皮製作、樺樹皮製作、摩蘇昆(説唱藝術)……鄂倫春族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

  今年67歲的張玉霞精通傳統樺樹皮製作技藝,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她將創意與非遺融合,在作品中融入現代審美元素,讓這項古老製作技藝得到了更好推廣。

  “我的母親和姥姥都熟悉樺樹皮製作技藝,我從小耳濡目染,十分喜愛。”張玉霞説,退休後,自己開始鑽研這門技藝,並免費教授給非遺愛好者。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張玉霞在製作樺樹皮工藝品。新華社記者劉赫垚攝

  這些年,她帶著自己的作品去過很多地方展示,收穫了不少獎項。“有關部門還為我提供工作室,讓我更好地進行創作和推廣。”張玉霞説。

  如今,鄂倫春族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新生鄂倫春族鄉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33個。

  與此同時,憑藉充滿鄂倫春風情的古村落風貌和優質的生態資源,非遺體驗遊、特色飲食遊等旅遊項目紛紛“落地開花”,文旅融合效應顯著。

  北方遊獵文化“活化石”正煥發新活力,美麗的鄂倫春鄉村更加迷人。

[責任編輯:羅凱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