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填報高考志願前,小心這些決策偏差

2022-06-24 09:4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希望你能順利地繞過決策偏差陷阱,提交滿意的高考志願答卷。

  ——————————

  經歷高考的打磨,高考生們終於可以期待超長的暑假和美好的大學生活。但在這之前還有一個難關:志願填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教授認為,人們作決定時會同時採用重視直覺的感性系統和重視分析的理性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通常依靠直覺進行快思考,這種自發的決策方式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便利。但這種偷懶的決策習慣也會讓人們掉進認知偏差的陷阱,造成損失和痛苦。

  我們為大家介紹4種常見的決策偏差,幫助高考生們作出更明智的決策。

  啟髮式偏差

  國內調查發現,高考生填報志願的過程中,資訊獲取的一大來源是詢問父母、老師等身邊人。

  高考生很容易直接選擇與身邊人相關的大學或專業,比如“我的媽媽、叔叔、表姐都是會計,那我報會計學專業”。其實這是一種決策偏差,當人們面臨複雜而充滿不確定的決策情境時,容易走思維的捷徑,基於直覺或者易得的經驗作出快速判斷,這叫啟髮式偏差。

  “身邊這麼多人選會計專業,這個專業應該很好就業吧!”實際上,多位親戚從事同一職業,並不能得出就業率高這一結論。建議高考生到教育部指定的陽光高考網、院校官網等官方平臺了解高校的招生資訊和就業情況。

  高考生也可能會優先選擇聽起來很熟悉的大學和專業。比如翻看《高考志願填報指南》時,第一個映入眼簾的總是所在地區的知名大學、熱門專業、新興專業……實際上,我們很熟悉的大學或者專業,也有可能是因為一些負面新聞為人知曉。因為不管是正面資訊還是負面資訊,生動、曝光次數多的事例總是最容易回憶。熱門的專業不一定多年後依然供不應求,也不一定適合自己,更有一些冷門的好大學,填報志願時被遺漏了。

  證實性偏差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會不假思索地接受、甚至尋找支援我們想法的事例,只要沒有使我們觀念動搖的證據出現,我們很少會質疑自身抱持的信念。這是一種證實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在決策時,往往認為支援自己假設的資訊更有説服力,有意或無意地尋找與假設一致的資訊,而忽略與假設不一致的資訊。

  比如有高考生不考慮填報醫學類專業,原因是“我本想成為醫生,但朋友們都説學醫很苦,我搜了很多資料,確實如此”。事實上,每個專業都有其不容易之處,而每個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

  為了真實、客觀、全面地了解大學和專業,高考生們不能有選擇性地搜索與所持想法一致的支援性證據,以免偏聽偏信。最好反其道而行之,在作出決定前反而要注意搜索不支援你的選擇的證據。例如搜索和了解“醫學生當初都為什麼填報醫學專業”“醫學類專業學習哪些內容”,全面地了解大學和專業後再作選擇。

  投射效應

  作為一名高中生涯教師,我發現準備從事教師、公務員等穩定工作的人越來越多。有不少學生跟我説,“受疫情影響,我決定報考師範類專業,保證有一個穩定的職業。”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叫“孕婦效應”,當你懷孕時,你會發現滿大街都是孕婦。人們很容易把自身的關注點投射到外界,而在判斷與決策情境中,我們要當心投射效應,人們往往會高估未來偏好與當前偏好的一致性。

  高考生們要充分了解個人特點與大學專業情況後再作決定,大家都追捧的專業不一定與你的興趣、能力、價值觀相匹配。

  我的一位教師朋友工作一年多就準備離職了,個性張揚的她發愁于不能在工作日穿喜歡的衣服,不喜歡早起,不滿日子平淡相似,她想做更自由、新鮮,有挑戰性的工作。我身邊不乏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最後從事與本專業不對口工作的人。高考生們作出志願決策前,有必要充分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結合不同渠道收集的大學專業資訊,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而不是現在看起來“火”或大家説“好”的專業。

  錨定效應

  第一印象或者最初接收的資訊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和決策,這是錨定效應,就像被拋到水底的錨,使船體固定住一樣。並不一定準確的第一印象,鮮明而牢固,會把我們的思想固定住。在填報志願時,不少高考生會優先考慮有“錢景”的專業,比如有人準備報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理由是“現在網際網路行業很火,薪資高、工作環境優越的工作大多集中在網際網路行業。”但有“錢景”就等於有“前景”嗎?

  大學專業豐富多彩,但高考生們在填報志願前往往知之甚少,常常依賴第一印象作決定。第一印象便捷,但不全面、不準確。比如,我們對法學專業的初印象,是死記硬背法律條文,上課沉悶,但羅翔老師的刑法課令非科班出身的人都興趣盎然、獲益匪淺。那麼因為薪酬水準而想報考電腦類專業的高考生,也要先了解,“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到底學什麼,適合我嗎?以後的就業前景一定好嗎?”

  那我們要怎樣才能作出明智的高考志願決策呢?高考生既要認識自己各方面的特點,也要了解外部資訊,充分整合內外資訊,理性決策。高考生們可以借助決策工具,如使用態勢(SWOT)分析法幫助決策。

  1、分析內部因素,發現自身的優勢及不足。

  羅列可能的志願選項,對照大學和專業的情況介紹與招生要求,評估自己是否喜歡、是否可以勝任相應的學習任務,如果自己尚存在不足,這些不足將來能否得以改善。

  2、評估外部因素,找出面臨的機會和威脅。

  檢索感興趣的大學和專業的基本資訊,如大學所在城市的地理、經濟、氣候特點和校園環境、學術氛圍等,專業的開設課程、從業方向等情況,總結有利於自己未來生涯規劃之處,以及其帶來的不滿意的方面。

  3、綜合分析,按優先次序排列。

  整合內外資訊,根據自己看重的因素和選項的優劣情況,確定自己志願的先後次序。如果考生最看重就業情況,那就要優先考慮和比較各大學和專業選項,對工作崗位是否感興趣、畢業生就業率等方面的優劣情況,接下來再考慮次重要的因素。

  親愛的畢業生們,希望你能順利地繞過決策偏差的陷阱,提交滿意的高考志願答卷。相信當你撥開重重迷霧,帶著勇氣、信心與耐心朝著目標前進時,時光會把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鄭重地遞送到你手中。(黃彬彬)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