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貴州化屋村:黔山秀水好風光 鄉村振興路更廣

2022-06-22 23:02: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站上觀景臺,俯瞰烏江源百里畫廊,層層雲霧之中,特色民居鱗次櫛比、山水風光旖旎如畫、遊船行過碧波盪漾,往來其間的遊客絡繹不絕。這裡,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2021年5月10日撤縣設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是一個昔日被懸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也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系列惠民政策持續精準發力,化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功摘掉貧困“帽子”,成為貴州鄉村旅遊重點村。

  搭乘鄉村旅遊發展“快車”,化屋村在政府規劃和村民們抱團發展下,依託良好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旅遊、苗繡産業,正由單一生態旅遊模式向多種旅遊業態轉變。這個以往出村要翻山越嶺的小村莊,成功走出了一條富有發展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蝶變:貧困山村換新顏

  出山“手扒岩”、喝水江邊背、住著茅草屋,曾是化屋村的真實寫照。

  受群山阻隔,曾經的化屋村環境惡劣、資訊閉塞,村民衣食住行全靠自給自足。雪上加霜的是,因濫捕亂伐,烏江一度拉響水生態環境“警報”,本就支離破碎的土地也開始石漠化,百姓生活日益艱難。

  “貧困交加,當時正好有水庫移民搬遷政策,不少人選擇了‘逃離’,而留下的人只能苦苦堅守。”化屋村村民楊龍清晰記得,2012年以前,搬出去的人特別多,從小長大的玩伴搬遷時,還是他親自送的。

  化屋之變,源於“路”。從最開始的“毛路”到瀝青公路,再到旅遊公路,一條路串起了千家萬戶,更讓村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他們痛下決心,植樹造林,誓要恢復綠水青山。

  苦守幾年後,1000余畝的經果林滿目蒼翠、碩果纍纍,山間石縫也長出了新樹苗,昔日荒蕪的山坡,逐漸恢復了綠意。2017年,化屋村順利摘掉了深度貧困村帽子;2019年年底,貧困人口清零。

  與此同時,網箱養殖清理工作也在化屋村陸續展開。村幹部挨家挨戶講解禁漁政策,勸説漁民上岸。截至2018年年底,化屋村32個網箱全部拆除完畢,12戶漁民轉産上岸,轉産率100%。

  “除全面摸排我們的家庭情況外,村裏還收集了很多退捕漁民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的政策,幫助大家轉産轉業。”楊清鑫是土生土長的化屋人,過去幾十年,他一直靠在烏江六衝河段打魚為生。禁漁政策出臺後,楊清鑫上了岸,改行當起了護河員,每月有3000元穩定收入。

  荒山披綠、清水長流,生態環境改善後,坐擁綠水青山的化屋人自然不會錯過,不少從庫區搬出去的村民選擇搬回舊址,共建家園。於是,翻修房屋、巧改庭院、學習烹飪,眼光超前的化屋群眾抓住機遇,為吃上“旅遊飯”做起了準備。

  塑形:多産融合促發展

  作為化屋村較早“吃螃蟹”的人,楊龍因為當過一屆村主任,眼光總是比別人看得長遠。在化屋村餐飲民宿未興起前,有遊客反映沒吃沒住,楊龍便動員村民利用自身優勢發展旅遊,奈何反響平平。

  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楊龍不甘心,在2019年將自家房屋打造成集住宿、餐飲于一體的綜合空間。儘管吸引了一些遊客,但大多村民還是對旅遊持觀望態度。

  轉機源自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化屋村考察調研,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一下子“火”遍全國。大量遊客的涌入,激發了村民的發展信心。

  一家、兩家、三家……化屋村的餐飲民宿有了新變化,農家樂和民宿分別有33家和18家;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大轉變,每人平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2400元左右提升至2021年的19304元,鄉村旅遊發展風生水起。

  住宿和餐飲快速發展的同時,化屋村也在苦練“內功”,走堅定文化自信之路。“很多遊客對苗族服飾、各類裝飾品讚不絕口,強烈激發了百姓的文化認同。”畢節市發改委派駐化屋村第一書記常開林告訴記者,瞅準了發展機遇,化屋村通過開辦刺繡蠟染扶貧車間等方式,傳承和發揚苗族文化,帶動百姓增收。

  化屋村以苗族為主,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習近平總書記到化屋考察時,走進扶貧車間,了解發展特色苗繡産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等情況。“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産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産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為苗繡點讚,這讓苗族“繡娘”楊文麗激動不已。“刺繡蠟染是苗族傳統文化,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將這一技藝傳承好,爭取讓其成為世界的藝術。”楊文麗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

  為了讓刺繡製品用途更廣泛,楊文麗的扶貧車間並沒有局限於民族服飾,而是組建專業設計團隊,將傳統與時尚結合,把刺繡蠟染融入服飾、香包等設計中,使産品遠銷全國各地。2021年,楊文麗“線上線下”銷售刺繡蠟染製品160萬元,幫助當地60余名繡娘實現就業。

  除此之外,化屋村還有特色美食——黃粑。為讓更多遊客和消費者品嘗這一傳統美食,化屋村村支“兩委”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開辦了黃粑加工廠。2022年5月1日,化屋村黃粑加工廠正式投産,目前已銷售黃粑16萬餘斤,銷售額166萬元,帶動了30余位村民就近就業。

  建強烏江源百里畫廊生態文旅基礎設施、打造苗繡車間讓更多年輕人重新拿起針線、用好黃粑加工車間帶動周邊村民穩定就業……化屋村致力於做多元産業融合發展大文章,化屋遊客中心、生態營地、新能源遊船、觀光馬車、康養民宿等一批項目正在陸續推進。

  鑄魂:文明新風潤家園

  “發展旅遊業,統一標準是關鍵。我們這個協會成立的初衷,就是規範旅遊市場。”楊燁曾是一名教師,也是化屋村較早開辦民宿的人,他口中的協會,是化屋基餐飲民宿協會。

  為突出化屋特色,防止出現以次充好、欺客宰客等不文明旅遊現象,化屋村根據百姓意願,成立了化屋基餐飲民宿協會。不少村民加入協會這個“大家庭”,從最基本的吃住標準進行規範。

  一個協會,卻不簡單。僅吃而言,化屋村就在特色菜品研發上下深功夫,成立了黔西市化屋村特色菜品研發工作領導小組,由黔西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任組長,打造具有特色傳統的化屋農家菜,提升遊客鄉村遊體驗。

  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菜品研發小組明確必做的16種化屋特色菜品,並詳細註明了每種菜品的選材用料,以便各農家樂準確把握菜品標準和品質,做到遊客滿意。

  “雖然至今未接到投訴,但由協會統一規範禮儀培訓、評估定價,可以把化屋旅遊做得更好。”現在,楊燁正擔任化屋基餐飲民宿協會會長。他説,希望村民們把旅遊作為長久事業,用心做好各項服務,讓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享受到高標準旅遊服務,真正打響化屋旅遊品牌。

  這邊,協會工作開展如火如荼;那邊,生態環境保護熱火朝天。“聽到遊客誇化屋的生態好,我們也很自豪。”打魚近30年的尤榮利從沒想過,“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樣詩意的畫面就在家門口,而自己正在為如此美景貢獻力量。

  2017年,尤榮利響應退捕號召轉産上岸,與兩兄弟一拍即合,成立了船務公司,從此漁船變遊船。2021年,尤家2條船為三兄弟帶來80多萬元的收入。也正因如此,尤家三兄弟格外愛護這片山水。

  “每次河面因漲水産生垃圾,我們都會駕駛河道垃圾清理船義務去清理。”尤榮利説,儘管每次清理垃圾都要花費近千元油費,但他們樂在其中,因為這是環境優美和遊客滿意的“雙贏”。

  “貴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貴州之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化屋碼頭,沿江岸步行察看烏江生態環境和水質情況。他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尤家三兄弟是化屋村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的一個縮影。隨著鄉村旅遊持續升溫,因景而富的化屋人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形成了趕超比學的良好氛圍,“看到垃圾桶滿了,準備扔垃圾的人會把手裏的垃圾帶回家,不會隨地堆放亂扔,大家還會互相監督,共同愛護化屋的環境。”常開林頗為自豪。

  如今,環境美了,日子富了,生活越來越有奔頭。村民們“把鄉村産業發展好、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把民族傳統文化弘揚好、把社會治理效能發揮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好”的意願越來越強烈,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化屋村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竇謝晴]